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第一题为中文与社会,第二题为数学与科学,第三题为英语,第四题为音乐,第五题为体育,第六题为美术)。 (备注:音、体、美专业的考生请从后三题中,任选1小题作答。)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 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与喜爱。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写长廊的景色时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从外部环境介绍;写万寿山的景色时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写昆明湖的景色时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本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2. 如指导小学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探索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结构美,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不同的游览线索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了解更多中国名胜古迹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移步换景及按照空间顺序写作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风光的相关资料)
导入语1: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颐和园内景物构思巧妙、建筑精致,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今天我们将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在今天的旅行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风光的图片或者文字材料,提前感受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①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简要说明自己的感受。游览过颐和园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游览经历。
②教师按照课文中描写的顺序用PPT依次展示颐和园大门、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等图片,并配以文中的原句,最后展示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
导入语2: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游览经历,欣赏了美丽的图片,但是作者在游览时有哪些发现和感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作者的双眼去感受不一样的颐和园美景吧!
【设计意图】
①根据小学中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教学适宜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学生展示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资料查找能力。
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为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做铺垫,且有利于教师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描述顺序与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对比,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特点。
③PPT展示图片并配以文中原句,使颐和园的景象具体化;通过导入语,向学生传递本课教学重点,增强课堂互动性,以达到导学的作用。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4. 说明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区别:①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值,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表示具体数值时可带单位名称。
②书写形式不同。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百分数的分母固定为100。因此,不论百分数的分子、分母有多少个公约数都不约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数,它的表示形式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般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其中可以化成带分数的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形式。
③应用范围不同。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于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数常常在测量和计算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
5. 如指导六年级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分数、小数的区别,能将百分数、分数、小数相互转换。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例子,感受百分数、分数、小数相互转换的过程,掌握转化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的相互转换,能明白实际生活中百分数、分数、小数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百分数、分数、小数的相互转换及表示的含义。
6.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新授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新授环节
教师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的应用实例。
教师提问: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么广泛,那什么是百分数呢?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例子,板书几个百分数(24%,48%,66%)带领学生认识百分号,学习百分数的读法,随后让学生独立读写几个百分数。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百分数,那百分数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考虑分数的读写方法,教师总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一百分之几,如24%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

。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例子中所含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两个篮球运动员比较投篮命中率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如何得到并比较两人的命中率。
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考虑分数

,将

的分母化成100。
教师提问:分数

的分母可以化成100,从而得到百分数60%,但分数

的分母不能化成100,我们又该怎么得到它对应的百分数呢?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给出示例,

。让学生观察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规律: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充,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教师提问:还记得

吗?动手做一做,把它化成百分数。
预留学生时间,板书分数

化百分数的过程(先将

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设计意图】
通过叙述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引用课本的案例,先利用

帮学生建立百分数与分数间的联系,随后利用

产生分母不能化成100时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复习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观察发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规律,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7. 指出上述材料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Teaching key point: Students can grasp the content of this dialogue and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s "—Would you like to be a...? —Yes/No, I would/wouldn't." "I'd like to be a...".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s to talk about jobs correctly and fluently in daily life.
8. 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usage of "一Would you like to be a...? —Yes/No, I would/wouldn't." "I'd like to be...".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work preference by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Emotional aims: ①Students can set a job as a goal and strive for it. ②Students can learn that jobs are equally important, and they should respect all kinds of jobs.
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导入与新授环节
Lead-in:
Describe some jobs, and ask students to guess them.
①This person teaches children English.
②This person makes sick people better.
③This person drives a bus.
④This person puts out fire.
⑤This person cooks food for people.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ideal jobs using the sentenc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and then think about the reasons.
【设计意图】
通过猜谜导入话题并复习旧知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活学生的图式,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
Presentation:
①T: Whatwould you like to be when you grow up?
S1: I want to be a teacher.
T: I see, you would like to be a teacher. (write "would like to be" on the blackboard)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S2: I would like to be a doctor.
T: Great. Would you like to be a doctor, too?
S3: Yes. I would like to be a doctor. I want to make sick people better.
T: Well done. You would like to be a doctor because you want to make sick people better. (write "I would like to be...because I..." on the blackboard)
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and why?
S4: I would like to be a cook because I like cooking food for people.
②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finish the blanks.
The boy would like to be a ______ because he wants to ______.
The girl wouldn't like to be a ______ because she doesn't like ______. She wants to be a ______.
③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jobs, and ask students to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to talk about what they would like to be and give reason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perform their dialogues in class.
【设计意图】
利用问答创设应用新知识的语境,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听对话补全内容和两人一组编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运用新知,提高听说技能。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0.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歌曲特点
《春晓》是谷建芬根据古诗词创作的二十首《新学堂乐歌》之一。歌曲为4/4拍,bE自然大调。谷建芬凭借对原诗词内涵的深刻理解,通过精心的艺术创作,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诗词的美学意境和内在情感,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与音乐形象融为一体。歌曲朗朗上口,活泼热情,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儿童歌曲。
11.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聆听、学唱歌曲,感受诗词与音乐融合的高雅意境,培养读赏古诗词、听赏优秀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陶冶高尚情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赏、演唱、探究等方式,培养探究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三角铁的演奏方法,能够在完整演唱歌曲的同时,用三角铁进行伴奏。
12.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导入环节
①教师设置问题:大家能列举出一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春晓》《咏柳》等,这些以春天为题材的诗,被我们称为“春诗”。
②教师讲解并设置问题: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情感,正所谓“诗言志,歌永言”。那么,诗歌中的“歌”该怎么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并进一步讲解:古代的文学与音乐关联密切。古诗词中,可以合乐唱出的是歌;只合辙押韵,而不合乐的是诗。
③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学唱一首以春诗为词的歌——《春晓》。
【设计意图】
春诗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语文知识,结合春诗进行新课导入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契合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更是契合了“关注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后滚翻
动作方法:背向滚翻方向蹲撑,两脚提踵,上体略前倾,两手同时用力推垫,向后倒体团身滚动,同时迅速屈肘两手于肩上(手背尽量靠近肩胛,掌心向上,指尖向后),使臀、腰、背、肩、颈、头依次着垫,当肩部着垫时,用力推垫翻转成蹲撑,站立。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3. 简要说明“后滚翻”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后倒快、团身紧,滚动圆滑。
教学难点:翻掌贴肩,快速推手,动作连贯。
14. 如果指导水平二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后滚翻的动作概念,能够做到滚翻时团身紧,推手有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练习、同伴交流,发展柔韧性、协调性、空间感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树立集体意识。
15.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理由。
教学环节
①教师讲解、示范后滚翻的动作方法和要领,强调臀、腰、背、肩、颈、头依次着垫。
②学生连续做前后滚动的练习,并逐渐加大滚动幅度。
③学生两手放于肩上,反复做向后滚动手掌触垫的练习(也可由蹲立开始)。
④利用10°~15°的斜坡(垫子下放跳箱起跳板),从高处向低处做后滚翻动作。
⑤学生两人一组.在保护与帮助下进行自主练习,并相互交流,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⑥教师讲解游戏“障碍接力”的方法和规则并强调安全问题,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
教师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简单模仿单环节练习到完成后滚翻完整技术动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递进。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练习,组内相互提出改进意见,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后倒时出现的两手位置及手形不正确、团身不紧、推手不用力等错误动作,让组内两人相互监督,相互纠正。
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并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6. 什么是飞天?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是怎样的?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艺术形象。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她们是美好、优雅的化身。
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是其形象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来表现“飞”的灵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敦煌飞天的形象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形象之后,发展创作而成的。
17. 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石窟艺术中飞天形象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欣赏飞天艺术的特点,运用艺术语言将飞天画面的美感描述出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18.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活动并说明理由。
导入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飞天》,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大家认为这些人物是怎样的形态呢?试用语言描述人物形态,并给这种视觉感受命名。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
教师总结:这些少女形象的飞天飞行于天空,手持乐器,翩翩起舞,长衣飘带,凌空飘荡,流畅的动感似行云流水,给人以优美感受。
【设计意图】
以视频导入新课,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对飞天的理解更加直观,加深对人物形态的印象。
19.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欣赏敦煌飞天艺术的特点”内容的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欣赏敦煌飞天艺术的特点”的新授教学活动
活动一:
教师播放课件,并提问:通过观看壁画上的飞天,我们发现她们都是静止的状态,可为什么我们却感觉她们是在空中飞舞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她们衣裙飘曳、襟带飞舞,四周天花飞落,给人飘飘欲仙的感觉。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感知飞天形象,学生易于在脑海形成直观概念,加深理解。
活动二:
教师出示飞天细节图片并提问:进一步观察飘带与动势之间有什么关系?飘带呈现了怎样的形态?
师生共同总结:飞天的飘带与动态方向相反。随着人物游动,有的飘带呈卷曲状。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飞天的飘带并探究其艺术特点,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活动三:
教师出示敦煌飞天壁画与《朝元图》,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前者描绘的飞天形象,四周天花旋转,云气飘浮,仙女迎风飞翔、身轻如燕、互相照应、自由欢乐、漫游太空。后者描绘的仙人朝拜情景,突出了所绘人物衣袖线条浑圆有力、豪放洒脱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讨论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