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如下。
(1)流畅性。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2)变通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是指个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较大弹性,思考路线朝多个方向发散,能在不同方向上提出不同类型信息。
(3)独特性。独特性也叫独创性,是指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能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方法,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想法具有新奇性。
2.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的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平衡化。平衡化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3.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有哪几种?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教学叙事。教学叙事需要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及过程后的反思,有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2)生活叙事。生活叙事涉及教师的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如“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
(3)自传叙事。自传叙事是指教师通过对个人成长的某一方面的梳理,去发现这一阶段对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性,或梳理某一时间段教师对个人教育的观念性转折,并经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第一题为中文与社会,第二题为数学与科学,第三题为英语,第四题为音乐,第五题为体育,第六题为美术)。 (备注:音、体、美专业的考生请从后三题中,任选1小题作答。)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lú pú lú yí
庐 瀑 炉 疑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 分析该诗的意境和主题。
本诗分析
意境:《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庐山所作的一首诗。诗歌前两句写紫烟在阳光照耀下徐徐升起,缭绕山峰,遥望之时瀑布像白练挂于前川;后两句写在险峻的高山中,瀑布奔涌而出,水流湍急,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诗人用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生动的语言,营造了一种壮美奇丽的意境,描绘了气象万千的庐山瀑布风光。
主题: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 如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庐”“瀑”“炉”“疑”4个生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设计针对生字“瀑”的写字指导过程。
写字指导过程
①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课文。
②教师指导“瀑”的读音,PPT展示“瀑”的字形和字音。
提问:大家看看这个字的偏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瀑”的偏旁为“三点水”。
③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偏旁是“三点水”的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④思考: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
明确:都和“水”有关,“瀑”也和“水”有关。
⑤“瀑”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什么字?
明确:“瀑”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
⑥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瀑”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笔画顺序。
⑦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次两组在黑板上进行“瀑”字的笔顺比赛(比赛最多安排3次)。每组各安排一位“小检查员”,拿着“瀑”字的正确笔顺卡片检查小组的书写是否正确,并进行记录。教师观察比赛情况。
(两人一人一笔,交替书写;如前一个人书写笔顺错误,后一个人需要擦掉修改;如两人均未发现错误,书写完成后由教师指导。两组成员如书写均正确规范,则书写快的一组获胜;如一组书写较快但书写笔顺有误,则书写正确的一组获胜。)
比赛结束后,“小检查员”汇报检查结果,教师根据汇报和自己的观察对笔顺的书写进行指导,加深学生记忆。
⑧教师安排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书写“瀑”字,并提示学生注意左右结构的占格和书写工整等事项。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4. 如何培养学生感知建立升、毫升的容积观念?
先解释容积的定义,给学生说明容器的容积即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升和毫升是容积的单位,一升等于一立方分米,一毫升等于一立方厘米;然后通过介绍矿泉水瓶、牛奶瓶、水杯等实际物体的容积,让学生切身感受升和毫升的容积大小,让学生慢慢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5. 若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容积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及其进率关系,容积与体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6.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新授环节。
新授环节
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超市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饮品呀?那有没有注意到饮品包装上的1L,500mL等字样呢?它们代表什么呢?(教学屏幕上给出相应图片)再给出一些容器的图片,比如油桶、水杯。
预设学生回答:代表饮品的多少(或者别的答案等)。
教师:同学们真棒,在数学中,我们把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它们的容积。
教师补充: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能容纳物品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也就是说物体一定有体积,但不一定有容积。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容积的概念,那容积单位有哪些呢?
讲授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用字母表示就是L和mL,并用量筒让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形成直观的感受,最后得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1L=1000mL。
教师提问:知道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那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容积呢?
活动设计:现在有一个空盒子(立方体),但不知道它的容积是多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测量出这个盒子的容积?
教师引导学生,给出测量方案:
方案一:将空盒子装满水,再倒入量筒中,通过观察量筒数值直接得出结果。
方案二:测量这个空盒子内壁的长、宽和高,根据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得出物体的容积。
教师提问:那根据方案二计算物体的容积,那物体的容积单位应该是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吗?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与升(L)、毫升(mL)是相关的。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得出结论:1L=1dm3
1mL=1cm3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7. 请简述小学口语教学策略。
小学口语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营造口语表达的氛围。教师带头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活动,营造宽松的口语表达氛围,使学生保持说英语的积极性。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实践的语言学习习惯。
②听与模仿是口语训练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听来获取语言资料,扩大词汇量,掌握英语句型。同时学生可以模仿说话者的语音语调,以及模仿词组读法和对话,循序渐进地提高说英语的能力。
③利用复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复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口语和记忆单词、句子的方式。
④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口说英语创造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好表现的特点,采用边看、边听、边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会话、创设真实交际情境、话题讨论、自由会话等形式开展口语训练。
⑤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可以渐渐消除学生“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参与交际的信心。
8.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s: ①Students can master the words and phrases: sing, song, kung fu, dance, sing English songs, play the pipa, do kung fu, draw cartoons. ②Students can learn the usage of sentences ”What can you do?" "I can..." in real situations.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their specialties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their speaking ability will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ir own and classmates' specialties and they can have the awareness to develop more specialties.
9.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导入和操练环节
Lead-in:
The teacher sets a situation of "talent show" and plays the video about the situations of dancing, singing an English song, playing the pipa, doing kung fu and drawing cartoons. And then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what they love to do and what they are good at.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和播放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关于主题的问题可以导入本课主题。
Practice:
Activity 1: Pair work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make a new dialogue about each other's specialties in pairs. After 4 minutes, the teacher invites several pairs to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 to perform the dialogue, and they can also do corresponding actions when performing, which can help them get extra points. The teacher evaluates their performances.
Activity 2: I do, you say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 teacher does some actions and asks students to say the words and phrases quickly. The best group can get a prize.
【设计意图】
结伴活动和小组活动能够帮学生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并且使得课堂更加有趣和充满活力。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0.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歌曲特点
《妈妈的心》是一首结构规整、曲调流畅、主题鲜明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G宫五声调式,二段体。第一乐段共4个乐句,都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以跳进的旋律和充满深情、富有儿童语气的告白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崇敬。第二乐段采用了“啦啦啦”的衬词和跨小节的切分节奏,以及旋律模进将爱国主义情绪推向高潮,与第一乐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儿童对祖国母亲的一片深情。
11. 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和音乐活动,感受歌曲中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了解当前的幸福生活与祖国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建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赏、学唱、探究等方式,提高探究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四分休止符,能够用热情、饱满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12.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设计“认识四分休止符”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教学环节
①教师播放录音,并设置问题:在歌曲中“妈妈的心里”后有停顿,这样的停顿还有几处,分别在哪里,给人的感觉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通过这种短暂的停顿进一步积攒力量,让歌曲表达的情感更加绵延、悠长。
②教师板书四分休止符的标记并讲解:四分休止符就是休止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时值的时间。演唱者在唱到它的时候可以趁机换气,积蓄力量,以此将歌曲推向下一个高潮。
③学生尝试演唱。教师进一步讲解:大家一定要注意,休止符并非真的让你们休息,而是需要你们为休止符之后的演唱积攒力量,酝酿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将歌曲唱好。
④教师范唱,在唱到四分休止符时,教师在换气时稍做夸张,突显演唱效果。学生练习演唱,直至掌握四分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设计意图】
从听赏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板书开宗明义,直接讲解,并通过范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四分休止符建立直观的概念。稍微夸张的示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垫步弹踢
动作方法:左腿直立,右脚向前垫步至左脚旁落地,左腿前抬,同时两臂屈肘抱拳,左脚迅速向前落步,右腿向前弹踢,脚面绷平与膝同高,眼看前方。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3. 简要说明“垫步弹踢”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垫步结束时重心移向左脚要及时;垫步时,前移重心与收右脚同时,跳左脚与落右脚同时;弹踢时上体正直,力达脚尖。
教学难点:垫步与弹踢衔接连贯、紧凑。
14. 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垫步弹踢的动作名称和术语,了解其锻炼价值;基本掌握垫步弹踢的动作要领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解与组合练习,体会动作细节,发展柔韧、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良好武德,传承民族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品质。
15.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理由。
教学环节
①基本技术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武术基本技术练习,如正踢腿、侧踢腿、弹腿等。
【设计意图】
基本技术练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为接下来的教学与练习做好身心准备。
②复习“震脚架打”“蹬踢架打”
教师领做,学生模仿练习;分组检验。
【设计意图】
少年拳第一套属于武术组合技术动作,具有连贯性,及时复习有助于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
③学习“垫步弹踢”分解动作
教师讲解示范,运用分解法将动作分解为“垫步”和“弹踢”两个部分,同时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设计意图】
分解法降低了动作难度,突出了动作重点,简化了动作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细节。
④学习“垫步弹踢”完整动作
教师示范完整技术动作,强调垫步与弹踢的衔接,要求学生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加强动作的流畅性。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统一纠错。
【设计意图】
完整示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整体结构和技术特点。
⑤组合技术动作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把之前学习的“震脚架打”“蹬踢架打”和本节课学习的“垫步弹踢”组合起来练习。教师领做,学生跟做,练习速度由慢及快,逐渐加强对动作规范性的要求。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组合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6. 线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列举一位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的画家并说出其代表作。
线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可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也可分为粗直线和细直线。曲线可分为几何曲线(封闭的曲线)和自由曲线(开放的曲线)。吴冠中是用线条进行创作的代表画家,其代表作有《春如线》等。
17.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现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线条,运用变化、统一等形式对线条进行组合造型,培养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与体验,了解和感悟各种线条的表现力;尝试运用自然与生活中常见的线条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线条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感受自然美与生活美。
18.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图片,同时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这些线条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态感;而静止的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给人宁静的感觉。
教师提问:除了这些线条,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有趣的线条?(请回答问题的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这些线条画到黑板上)同学们认识这么多线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线条的魅力。(出示课题《我们身边的线条》)
19. 设计“认识线条、图形创作”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认识线条、图形创作”新授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线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线条(将铁丝做的造型向下倾斜、轻轻挥动、有力挥动),看看它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线条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播放录音)谁听出了什么?根据音乐的旋律,能想象出什么线条?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平缓的音乐像直线,节奏有序的音乐像波浪线。
教师提问:通过演示,自己尝试欣赏音乐,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用线可以表现事物,如果不能用笔作画,你们还能想到用什么物体去表现不同的线条?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有毛线、木棍等。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和音乐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线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条的认识和对自然的理解。
活动二:图形创作
教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材料绘制线条,试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变成有趣的图形,再讲讲它像什么。
学生实操并回答。
教师总结:线条可真奇妙,能变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图案留下来,让大家来看一看、想一想、讲一讲?
教师组织同学讨论。(鼓励学生欣赏、相互讲述,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说一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哪些同学有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技法上的难点。运用小组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