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1. 如今随着鲜奶收购价格走低,奶农收入也逐步缩减,许多地区出现“卖奶难”倾倒鲜奶现象,有些牛奶加工厂也因为经营压力不得不裁员甚至关门,然而市面上奶制品的价格却没有太大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鲜奶收购价格走低,奶农收入缩减,许多地区出现“卖奶难”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牛奶加工厂不得不裁员甚至关门的现象,然而市面上的奶制品的价格却没有太大变化。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杠杆调节失衡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平衡供需关系、完善市场体系。
一方面,国内鲜奶的产量大幅增加。2012年以来,我国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策推行,使得我国的散养户大量退出,全国奶牛存栏量随之大幅减少,进而导致了2013年曾发生的“奶荒”。“奶荒”导致原奶收购的价格不断上涨,到了2014年初,鲜奶价格曾升至5元/公斤,使得奶农的数量急速增加,国内鲜奶产量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如今国内市场对国产奶制品的需求减少。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国际奶价也会影响到我国国内的牛奶需求,2014年新西兰、欧盟等地的原奶价格下跌,导致中国奶粉进口量增长,进口奶粉占据中国市场,导致国产奶制品需求下降。此外,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消费者普遍对国内奶源质量心存担忧,这也使得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海外奶源,而不购买国产奶制品。需求的降低、产量的增加共同作用,导致了牛奶供求关系的倒转,最终出现了如今鲜奶价格不尽如人意的现象,牛奶加工厂倒闭、奶农倒奶等现象。
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首先,最直接的方式是政府介入,出台补贴政策,进行多方协调,联系奶企和收购商进行收购,帮助奶农处理掉手中鲜奶,先帮助奶农渡过眼前的难关。其次,政府应做出相应的宣传,向消费者证明国内奶源的健康、优质、新鲜,打消人们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顾虑,扩大国内市场。再次,政府应引导奶农购买商业保险。政府补贴、救助的方式虽然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却存在着隐患,例如传出错误的市场信号,使奶农继续过量生产。因此,只有让这个行业自身建立起市场风险意识,主动寻求市场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让这一产业真正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在今后的市场活动中,政府也应加强信息的传递,及时帮助奶农等群体了解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解析] 重点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的智能性问题。第一,对“卖奶难”但奶价不变的现象谈看法,找出其本质原因是经济杠杆的失调;第二,有针对性地完善市场调控体系,让政府指导宏观调控让位于市场“看不见的手”。
2. 你是村里的技术骨干,因为经验丰富经常帮助村民,但却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农活,家里人埋怨你自己家活儿都做不完还帮别人,村民知道后都不好意思再找你帮忙,此时你怎么办?
我作为村里的技术骨干,理应为村民们提供帮助,但我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农活,让家里人产生怨怒情绪,进一步导致村民不好意思找我帮忙,这是我的疏忽。针对这种情况,我会这样做:
首先,我会进行自我反省,从自身查找原因。虽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我作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应该热情地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上的技术问题,这是我愿意做的,也是我热爱做的。然而,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农活。这是我未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导致的,我会对我自己的时间安排做出调整,留出干好自己农活的时间,利用除此之外的时间,尽量多的帮助村民们。
其次,我会安抚好家人的情绪。一方面,我会向家人承认我的疏忽,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耽误了自己家的农活,这是十分不该的,我会诚恳地向家人认错,拿出自己的时间计划,保证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我也会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我们都是同村的乡亲,“远亲不如近邻”,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是应该的,如今村民们都知道我家里的情况而不好意思,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作为技术骨干,能够在这方面帮助乡邻,那么我就应该尽量地帮助他们,大家共同在技术上进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相处。
最后,我会对村民们做好解释工作,继续帮助大家。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之后,我会告知同村的乡亲们,我能够继续帮助大家,但我也给自己留出了干自家农活的时间,希望大家能在这之外的时间找我帮忙。此外,我还会建议在村里展开几次集中培训,将我的技术、经验集中地传授给大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大家经验、帮助大家共同提高生产技术,才是从根本上帮助了大家,希望乡亲们能够踊跃参与,共同进步。
[解析] 重点考查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的情境性问题,兼有对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考查。因为帮助别人而耽误自己本该做的事,虽然这里是指农活,但可以引申为日常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具备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善于和他人交往,乐于助人;另一方面,也要协调好自己的工作任务,分配好自己的时间,不能顾此失彼。
3. 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书到用时方恨少”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表面上看一个肯定了“书”一个否定了“书”,但我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只是侧重点不同。
“书到用时方恨少”强调的是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了困难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就感到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足,不能指导我们来解决问题;“百无一用是书生”则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指的是书生虽然读了许多书,懂得许多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践能力,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综合来看这两句话,我们既不能放松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应该双管齐下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毕业实习期间,我作为一个刚刚从学校走出来从事工作的职场新人,就深深地体悟到了这一道理。我在实习期间,做的是一些助理的工作,如打印文件、整理文件、与人沟通等,虽然我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但我在工作的速度和质量上,都不如一个跟我同样从事助理工作、已经入职一年多的专科生。她经常说我是“读死书”的人,这就给了我一个警示,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之后的实习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死板、教条的缺点,于是我多向这位同事学习,提高应急应变的能力,遇事灵活处理,主动总结工作经验,尽快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做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而在遇到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时,这位同事可能会有一些不懂的专业问题向我请教,我能够帮忙的时候就积极帮助,遇到我也不懂的问题时,我们就一起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素养与工作能力共同提升。
这样的一段实习经历,让我认清了自己,也更加理解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坚持这样的做法,边工作边学习,既不放松理论学习,也不放松实践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公务人员。
[解析] 重点考查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性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智能性问题,考生既要对题干中有争议的两种看法做出分析,也要善于结合自身经历和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在对待读书、学习方面的态度,从而体现自己的处世方式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