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
——选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黄河流域不能再大干快上,搞大开发,那会导致生态失衡,应该重在保护和治理。
2. 为什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
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近一段时间,中国科技领域创新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首次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中国以219台超级计算机第四次夺得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榜数量第一,17家中国机构跻身《自然》杂志发布的“2019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百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每一次创新突破,既凝聚着广大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也折射出在今日中国,创新精神日益昂扬,创新活力日益迸发,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人炮制出“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中国技术有害”等错误论调,滥用国家安全名义打压中国企业,将科技问题政治化,企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将中国限制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些科技领域的霸凌行径,与时代潮流不符,与科学精神相悖,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反对。
摘编自 新华网(2019年6月25日)
材料2
面对打压,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没有向强压低头,没有在困难面前气馁,而是挺直脊梁、奋发图强,激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把创新步伐迈得更稳健更坚实。中国人民有志气,中国创新很争气,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创新之路,这一历史脉络分外清晰。
当年,面对西方国家等的严密封锁,我国科研人员艰苦创业,搞出了“两弹一星”;上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在空间相关技术领域实施全面制裁,依然没有挡住中国成功研制出尖端的卫星和火箭;美国政府曾阻止英特尔向中国出售用于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处理器,中国却成功推出了处理器完全自主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创新,就是这么一路跋山涉水、闯关夺隘走过来的。美国《外交》双月刊发文感慨,美国政府很可能正在为建设一个技术上更独立、可能也更强大的中国铺平道路。《日本经济新闻》则评论说:封锁政策的结果反而是使中国半导体变强大。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创新还是要靠自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最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的态度、奋发有为的行动。下定决心,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破解“缺芯少魂”之痛,夯实创新发展之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坚持开放合作、共同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也符合科技创新内在规律。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在合作中自主创新,在开放中贡献世界。中国北斗系统开通全球服务,中国空间站与各国科学家携手探索宇宙奥秘,中国企业与各国企业共同推进5G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当美国一些人大垒自我封闭之墙,不择手段打压别人的时候,中国用不拒众流的胸怀、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世界:科技创新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开放合作才有光明未来。创新永无止境,合作没有终点,在创新发展的时代进程中,中国将与世界继续携手共进,写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摘编自 新华网(2019年6月25日)
3. 如何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来看,创新是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力量源泉,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技术与文明。近代以来我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也是由于错过了几次重要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重新迸发出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全力追赶时代,勇于引领时代的改革创新大潮。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在几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今世界,创新是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面对美国一些人炮制出“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中国技术有害”等错误论调,滥用国家安全名义打压中国企业,将科技问题政治化,企图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将中国限制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的霸凌行径,只有抓住创新,才能抓住发展,打破遏制中国的企图。
4. 作为当代有志青年,如何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勇于突破陈规,敢于探索未知。第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第三,积极投身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4年5月20日至21日国事访问中国,并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亚信峰会)。5月20日,习近平在上海与应邀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信上海峰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这也是自去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把俄罗斯作为第一个出访国以来,两国元首的第7次会面。早在2013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将中俄关系表述为“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伙伴关系”。部分西方国家对中俄关系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多“担忧”和质疑。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民众也认为,中俄之间已经是“盟友”关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新闻网
材料2
早在冷战时代,美国就一直对中俄之间可能的联盟关系格外关注。近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又一次引起了美国对中俄关系的“警惕”。美国媒体或多或少地暗示,中国在寻求与俄罗斯加深关系的原因中,存在反美动机。
——摘编自亚洲时报在线(2013年4月16日)
材料3
近几年来,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中俄关系越来越好,两国最高领导人也都表示,俄罗斯与中国的互信合作关系,包括两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立场,已经处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准。在双方元首外交的引领和带动下,中俄双边高层交往热度非凡,务实合作达到新高潮,着实是长久以来再次出现的“蜜月期”。因此,国际上有不少声音认为,中俄两个大国终会建立政治军事联盟,手拉手共同发展。
——摘编自《海外网》(2014年4月22日)
材料4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日与正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声明中强调,在双方共同坚定努力下,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双方将保持和深化高层战略互信对话,提高现有双边政府、议会、部门和地方间合作机制效率,必要时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确保全面快速发展的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取得更大成果,进一步密切协调外交行动。这有助于中俄各自国内大规模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提升两国人民福祉,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以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双方恪守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双方都反对任何干涉一国内政的企图和做法,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充分尊重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维护本国历史、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权利。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4年5月20日)
5. 请结合材料,说明“中俄两个大国终会建立政治军事联盟”的错误所在。
中国奉行的是防御型国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准则。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中俄之间的大国和平共处、睦邻友好的典范关系,为促进两国共同发展振兴、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将作出更大贡献。
6. 中俄之间能够成为“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
双方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彼此交流,安全上密切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的处理上保持沟通。主要体现在,第一,中俄双方充分尊重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维护本国历史、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权利。第二,在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等涉及两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第三,双方不断加强彼此间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第四,在重大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保持战略协作。两国都反对一国独霸,主张建立平衡的多极世界格局,都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当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动向只不过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阻挡不住全球化大潮。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采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措施,不能采取以邻为壑的自私做法。我们要认识到,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是全球治理的滞后。
——习近平2019年6月7日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致辞后互动交流环节的讲话
材料2
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习近平2017年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3
下一步,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一,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第二,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第三,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第四,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第五,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习近平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7. 如何理解“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契合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的时代潮流。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格局不断深化,全球化大潮是阻挡不住的。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以邻为壑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得人心。
8. 中国为什么要不断推出扩大开放的举措?
这是因为中国是全球化最坚定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之一。中国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进步和繁荣的中国和世界。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9.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应如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因噎废食,动辄“退群”“脱钩”“筑墙”,改革完善才有出路,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找准方向“两山论”历史性登场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1985年,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时候,便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有了深入思考。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1996年至2001年曾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2005年8月15日下午,立秋刚过,头顶烈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了余村,在村里简陋的会议室里,听取当地镇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汇报。
从2003年起,余村人痛下决心,3年间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开始发展休闲旅游,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余村集体经济转型的“小切口”投射出了时代发展的“大问题”。
就在余村的这间会议室,“两山论”历史性登场: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几天后,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写道:“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006年,习近平在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两山论”,深刻阐述了“两山”之间内在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日臻丰富完善,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写进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一中央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
2017年,“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两山论”已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之一。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作为六项重要原则之一,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源自习近平长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两山论”不断深化,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摘编自人民网
10. 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11. “两山论”对于我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