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 什么是准备活动?并简述其生理作用。
准备活动是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调整赛前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2)克服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理惰性;
(3)提高组织的兴奋性与代谢水平,升高温度,降低肌肉的黏滞性;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以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考点] 运动生理学(下)
2. 简述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
(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考点] 体育心理学
3. 我国的体育目标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
体育目标一般包括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掌握体育健身方法、体验运动乐趣、养成健身习惯、提高体育能力、加强体育美的教育、体育中的文化娱乐教育、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人社会化的个性等。体育目标具体包括:
(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提高国民素质。
[考点] 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
4. 简述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处理原则是适当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减轻炎症。
处理方法:
第一,固定。骨折、脱臼、拉伤应进行加压保护,目的是减轻痛苦、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再伤。受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充分休息促进伤口愈合,未经许可不能再运动,防止再伤。
第二,冷疗。将冰袋放在伤处,每次时间15~20分钟,伤后24~48小时,每隔1~2小时可重复进行一次。目的是减轻炎症、出血和渗出所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第三,加压包扎。目的是使组织间隙压升高,减少出血和肿胀,24小时可拆除加压包扎。
第四,抬高伤肢,在损伤后24~48小时内,伤肢高于心脏水平,目的是加速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局部肿胀。
[考点] 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与生物化学
5. 简述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要点。
在准备阶段时,两脚左右开立,侧对投掷方向,持球紧靠锁骨窝,重心下沉;移动时,用交叉步、滑步、垫步方法迅速向投掷方向移动并保持正确的最后用力预备姿势;发力时,右腿及时蹬地,转送髋,抬上体,以胸带臂将球推出;球出手后,两腿交换位置,以维持身体平衡,做到完整动作的结束。
[考点] 体育运动项目(上)
6. 简述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
(1)激励功能。体育教学评价具有激发动力的功能。
(2)诊断功能。诊断功能是对体育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能力,借此可以了解体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体育教学成就的成效和不足、矛盾和问题。
(3)反馈功能。体育教师可以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据此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式。
(4)导向功能。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能。
[考点] 体育教学论
7. 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
(1)体育知识。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运动技能。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几项主要田径运动技能及一、两项地域性运动项目,并能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舞蹈或健美操和技巧项目或器械体操动作。
(3)身体素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指体质的评价与运动能力的考核密切相关,运动能力可以反映学生的体质状况,如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
(4)学习情感与态度是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8. 对初学者而言,“速度障碍”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发生后如何消除?
产生速度障碍的原因是由于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主观原因是过早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调、片面等。
消除方法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
[考点] 运动训练学
9. 从体育心理学角度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几个阶段并描述其心理特点。
(1)认知定向阶段。心理特点:在技能学习的开始阶段,个体的注意主要集中在认知问题上,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最一般、最粗略的表象。此时练习者的神经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建立,故多余动作较多,动作不精确、不一致,常出现错误。
(2)动作的联结阶段。心理特点:练习者已建立一定的感知和表象基础,认知阶段的知识得到了应用,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准确,犯错减少,错误觉察能力逐步形成。个体的注意力投向如何成功地完成技能,从认知转向运动,并使它从上一次练习到下一次练习更具有一致性。
(3)协调完善阶段。心理特点:该阶段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技能几乎变成习惯性的自动化操作,动作的执行完全由程序控制,受本体感受器调节,心理与机体的能耗出现节省化。练习者头脑中已建立稳固的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集中与精确,并形成较高的错误觉察能力,能够自动发现并纠正错误。
[考点] 体育心理学
10. 篮球运动中的快攻是什么?发动快攻的时机有哪些?
快攻是由防守转入进攻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在对方尚未部署好防守之前,创造人数上和位置上的优势,果断而合理地进行攻击的一种速决的进攻战术。
比赛中发动快攻的时机包括:①抢到后场篮板球时;②抢、断球后;③跳球时;④对方投球中篮后掷端线界外球时。
[考点] 体育运动项目(下)
11. 简述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对心脏的影响:形成运动性心脏;可使心脏的重量和体积增大;心腔容量增大,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其内所含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增多,心脏有更大的收缩力。
(2)对心血管的影响:动脉壁中膜增厚,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增厚,血管壁的弹性增强,搏动有力,利于血液流动。改变毛细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和数量。例如,使骨骼肌内的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口径增大,行程迂曲,分支吻合增多,改善器官的血供,进而增强器官的功能。
12. 简述实施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1)练习前要进行表象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教育。
(2)表象训练只能作为动作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
(3)要长时间系统地进行训练,保证练习的质量,并与放松相结合。
[考点] 体育心理学
13. 田径运动具有哪些功能?
(1)健身功能。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开展最早的一种运动项目。
(2)竞技功能。
竞技体育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年在国际和国内举行的田径运动竞赛很多,除原有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杯赛,又增加了大奖赛、黄金联赛等多种比赛。在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上,田径项目奖牌数最多、影响最大,故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
(3)基础功能。
①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
②田径运动是很多运动项目的基础。
③田径运动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4)教育功能。
田径运动有利于良好的思维、心理品质的养成。
(5)娱乐功能。
参加田径可以娱乐身心。
(6)回归自然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走、跑、投是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中产生的技能,也是人们与自然环境斗争的重要手段。
[考点] 体育运动项目(上)
14. 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
(3)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4)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考点] 运动训练学
15. 体育锻炼对骨骼肌有哪些影响?
(1)肌肉体积增大。
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肌肉体积明显增大。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各部位肌肉的影响不同,肌肉体积的增大是肌纤维增粗的结果。
(2)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线粒体是肌纤维的供能中心,是形成ATP的器官。ATP主要是有氧代谢形成的,因此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通过训练,肌纤维中线粒体明显增多、增大。
(3)肌肉中的脂肪减少。
在骨骼肌表面和肌纤维之间都有脂肪存在。脂肪含量多对肌纤维的收缩会形成阻力,降低肌肉的工作效率。通过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可减少脂肪。
(4)肌肉内结缔组织增多。
力量性训练可使肌肉结缔组织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肌内膜和肌束膜均增厚,肌腱和韧带也明显增粗。这些变化都提高了肌肉的抗拉力性能。
(5)肌肉内化学成分的变化。
经长期锻炼,肌肉中一些化学成分会明显增加。如肌红蛋白、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和肌糖原都有较明显增加。
(6)肌原纤维增粗。
肌原纤维有收缩功能,增粗的肌原纤维,收缩能力大增。肌原纤维增粗是其内部的肌球蛋白微丝和肌动蛋白微丝增多的结果。
(7)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
毛细血管很细,管壁很薄,是血管中唯一能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系统的训练可以使肌肉中毛细血管的数量明显增多,同时管径也有所扩张,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肌肉的血液供应,改善了营养状况,提高了肌肉的工作能力。
[考点] 运动解剖学(下)
16. 简述体育课健康分组的方法及教学注意事项。
体育课健康分组主要分为三种:
(1)基本组。基本组是指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基本正常者,且有一定的锻炼基础。可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和体育测验,也可以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
(2)准备组。准备组是指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有轻微异常者,过去很少参加运动。学生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降低运动负荷进行教学,避免参与剧烈的体育竞赛。
(3)医疗体育组。医疗体育组是指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有明显异常和残疾者,不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可以不按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而让他们按照医疗体育的教学计划进行体育活动,帮助其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考点] 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与生物化学
17. 简述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
18. 体育教学训练中进行目标设置的原则有哪些?
(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考点] 体育心理学
19. 简述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点。
动作要点(以右手为例):两脚左右开立,两膝微屈;右手五指自然分开、翻腕持球于肩上,左手扶球左侧,右臂屈肘,上臂与地面接近平行;投篮时,下肢蹬地发力,同时抬肘向前上方伸直右臂,手腕前屈,食指和中指用力拨球,将球投出。
20. 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化的关系;
(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意志。
[考点] 运动训练学
21. 简述下压式和上挑式接棒方式的技术要点及优缺点。
上挑式:手臂与躯干成40°~50°角,掌心向后,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下,传棒人将棒由下向前上方送到接棒人手中。
下压式:接棒人的臂与躯干成50°~60°角,手腕内旋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后,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下传到接棒人的手中。
上挑式优缺点:上挑式传接棒的优点是接棒人向后伸手的动作比较自然,容易掌握。缺点是接棒后,接棒人的手握着接力棒的中部,为避免第三、四棒的传接时接棒人抓棒的前端部分越来越少,可造成掉棒和影响持棒快跑,而必须在跑进中换手或调整持棒部位(即倒棒)。
下压式优缺点:便于持棒快跑,接棒后不必再调整持棒手的位置。缺点是接棒运动员的手臂后伸,掌心朝上,会引起身体前倾,影响其加速跑;下压式接棒时,手心向上,五指分开,这种姿势运动员做起来很困难,很难快速、牢固地传接棒;下压式接棒要求运动员交接棒时的距离要合适。
[考点] 体育运动项目(上)
22. 简要阐述在体育运动中骨折急救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骨折的急救原则:①防止休克;②就地固定;③先止血再包扎。
骨折急救的注意事项:
夹板的长短、宽窄要适宜,使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若无夹板时,可用树枝、竹片等代用品。夹板要用绷带或软布包垫,夹板的两端、骨突部和空隙处要用棉花或软布填妥,防止引起压迫性损伤。肢体明显畸形而影响固定时,可将伤肢沿纵轴稍加牵引后再固定。缚扎夹板的绷带或布条应缚在骨折处的上下段。固定要牢靠,松紧度适中,过松则失去固定的作用,过紧又会压迫神经和血管。因此,固定时应露出指(趾)端,若发现指(趾)端出现苍白、发麻、发凉、疼痛或变紫时,须立即松解重新固定。上肢骨折固定后,用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下肢骨折固定后,可把患腿与健腿捆缚在一起。经固定后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争取及早整复治疗。
23. 简述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效果目标。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效果目标: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4)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学校体育的具体效果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努力实现。
[考点] 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
24.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
(2)准备活动内容与正式运动内容结合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
(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
(4)准备活动的强度安排不当。
(5)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的时间间隔不当。
[考点] 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与生物化学
25. 儿童少年在运动中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体育运动要根据儿童少年的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以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育。
(2)儿童少年进行运动训练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要适当,不应超过身体的负担能力。
(3)不应过早地让儿童少年进行专项训练。如果进行早期专项训练则要通过合理的选材,在严格的医务监督下进行。不应过早或过急地要求儿童少年取得好成绩,也不应让儿童少年过多地参加正式比赛。
(4)儿童少年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负荷不宜过重,并应尽可能减少憋气动作,避免胸膜腔内压过高而导致心肌过早增厚,从而影响心腔的发育;
②儿童少年屈肌的力量较伸肌的力量强,因而要加强伸肌的力量训练,以保持伸肌、屈肌间的平衡,以防止驼背的发生。
(5)儿童少年参加运动锻炼时,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并要有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6)儿童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使用运动器械的大小、重量要符合其身体发育特点。
(7)儿童少年的训练要和卫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体魄,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
(8)注意观察儿童少年锻炼后的身体反应,并询问儿童少年锻炼后的自我感受,以锻炼后精神状态良好、没有疲劳积累、没有不良感觉(头晕、恶心、食欲下降、睡眠不好等)为宜。
[考点] 运动解剖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