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2)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考点] 教学论
2. 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和了解宪法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读图并回答问题。

结合上图,简述我国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从上图中法律的金字塔可知,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
(2)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三、材料分析题1. 材料:某校一位九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冷漠,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好吃懒做,挥霍浪费严重,但在学期末的思想品德课考试中,却能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学校里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该学生是个好学生,能够给学校争荣誉。
问题:这一案例说明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中应注意什么问题?什么样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在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中要注意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2)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 教师在讲述《情趣与兴趣》时是这样开始的:
师:从小学到初中,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生:学习的科目多了,每天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十几千米非常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严格了……
师:这样一来,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没有滋味”?(歌词)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还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
师:那你们喜欢做什么?
生:踢足球、写毛笔字、绘画、打篮球、养花……
师:同学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可见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情趣,我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味生活。
问题:结合材料回答,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课堂导入要坚持时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材料中的教师以聊天的方式导入,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上诱导学生,这种“自然”导入的方式,能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中,而无任何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师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创造一个真诚、民主、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考点] 课程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四、教学设计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同时,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
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存在差别,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世界的发展更趋向于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
面对文化差异,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排斥,一种是沟通。前者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后者既尊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我们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根据所给材料设计一篇教学简案。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观念,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学会鉴别优秀文化;学会借鉴各国优秀文化。
【知识目标】
知道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全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于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知道面对文化差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面对文化差异时应有的正确态度。
【难点】
理解全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于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中国的长城、韩国的东大门、日本的富士山、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问学生想不想去旅游,带着学生开始一场世界文化之旅。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文化的丰富多彩
(1)组织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西班牙的奔牛节,巴西的狂欢节,俄罗斯的谢肉节等。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世界节日文化有什么特点?(多样性和丰富性)
小结: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2)幻灯片展示各国的代表性文化。
教师问:刚才,我们欣赏了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代表文化,每当我们谈起这些文化,大家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想起这些代表文化所在的国家或地区。
不仅如此,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代表人物,无论你是否喜欢,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也会想到这个国家。不相信我们来试一试?
希特勒(德国) 布什(美国) 安徒生(丹麦)
莎士比亚(英国) 雨果(法国) 萨达姆(伊拉克)
引导学生思考:
(1)当我们提起某一种代表文化或代表人物时,为什么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这个国家呢?
(2)这些人物代表了该国文化的哪个方面?
(3)这些代表人物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有什么影响?
小结: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同时,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
2.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请学生用英语翻译一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结果有学生翻译成了“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
引导学生思考:
(1)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
(2)世界各国的语言有没有优劣之分?
(3)如果这些差异不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小结: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存在差异,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自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
3.面对文化差异应有的态度
国家
|
见面礼
|
美国
|
一般行握手礼,熟悉的人大多会热情拥抱
|
日本
|
正式社交活动要鞠躬,两手放在膝盖上,并且频频鞠躬(约30度)
|
马来西亚
|
见面时,男子一面举起右手放在胸前,一面深鞠躬;女子一般是先稍微弯曲双腿,然后鞠躬
|
韩国
|
见面时也行鞠躬礼,不过男人既可以鞠躬,也可以握手,而妇女一般只鞠躬或点头示意
|
波兰
|
至今仍盛行吻手礼
|
巴西
|
在社交场合通常以拥抱或者接吻作为见面礼仪
|
面对各国见面礼的文化差异,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排斥还是沟通?(学生:沟通)
沟通如果存在障碍,谁该为此做出努力?该如何做出努力?
小结:面对沟通中的障碍,双方都应该做出努力。我们排斥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漠视甚至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的行为。沟通既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又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体现,我们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我们主张各国文化互相借鉴、共同繁荣。
同学们,世界文化之旅即将结束。祝大家在今后真正的国际旅行中愉快、顺利!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世界文化之旅,感悟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希望课后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去这些国家感受它们的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