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共10分)1. 将下面圆舞曲旋律片段改写为一首抒情歌曲。
要求:
(1)采取合适的节拍和速度。
(2)允许对原曲旋律做增减音符、改动节奏的处理,但须保持原有旋律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5分)1.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教学《歌唱祖国》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3)针对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唱祖国》,感受歌曲中的爱国情感,陶冶高尚情操,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学唱、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演唱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歌曲,初步掌握分析二段体及三段体歌曲的方法,培养控制力度变化及用气息支撑歌唱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
【难点】能够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歌唱祖国》,配合开国大典的影像,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新面貌。
2.跟随音乐引导学生用手打节拍,进行初步的节奏练习。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授新课
1.学习歌曲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旋律。
(2)学生跟琴视唱歌曲旋律。
(3)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4)挑选几位学生分别演唱。
(5)及时纠正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次分段范唱,学生分段模唱。
2.视唱旋律
(1)指导弱起(划拍法)。
(2)边挥拍边视唱一遍。
矫正: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弱起。
(3)视唱B段旋律。
先根据歌词的标点断句,并标出强拍。
注意:A.每句皆弱起,且结束于强拍。B.长音时值。C.八度大跳与四度音程。
(4)随琴视唱旋律。
①将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换成不带附点节奏,体会艺术表现力的优势。
②介绍反复记号。
3.简介作品,概括主题
(1)复听歌曲,边听边看曲词,注意主题。
(2)简介作品:这是作曲家王莘于1950年9月创作的歌曲,作者怀着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向往着祖国光明幸福的未来写出此曲。歌曲用凝练集中的歌词,深情豪迈的旋律,唱响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与事业。
4.演唱、分析歌曲(分组探究)
(1)随琴习唱A段。
A段第一句类似号角,雄壮有力。第二句平稳流畅。第三句变化重复,统一中求变化,增强了美感又强调了主题。
(2)随琴习唱B段。
B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气势。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挥拍轻唱,然后用自然声演唱。
5.艺术处理
(1)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
(2)引导学生把握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空拍。
(三)拓展实践
1.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出各组的缺点,提醒学生多加注意。
2.小组轮流上台表演,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和编创能力,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使更多的学生尝试编创活动。
(四)小结作业
学生讨论歌曲,分析其情绪并结合到歌曲当中进行歌曲情绪的处理,演唱巩固练习学习的音乐知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1.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音乐作品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受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觉不到。”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此案例既有优点又有不足。
优点:
该教师的做法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上课之初,教师演唱《小白菜》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展开。
缺点:
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没有予以理会,而是继续授课,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改进建议:
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应该从多角度来欣赏作品,去体会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发言,一起探讨。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共15分)1.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以下教学设计中的导入阶段进行分析、评价。
【课例名称】《军民团结一家亲》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学唱《军民团结一家亲》
【主要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有关海南景色的图片,展示“万泉河”的美丽景色;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图片所展示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象?(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积累都比较丰富啊。刚刚图片中所展示的正是海南地区的景色,其中有一幅图片展示了“万泉河”的美丽景象,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了一件军民联合“斗地主”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万泉河”来看看这里发生的故事。
引入课题,《红色娘子军》选段——《军民团结一家亲》
二、展开阶段
(后略)
这个课例存在一定优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优点:
《军民团结一家亲》又名《万泉河水清又清》,教师创设情境,巧妙地用海南和万泉河的图片进行导入,无形中引导学生接触歌曲中所描绘的海南风光,将自然风光、历史背景与音乐艺术一并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问题:
主题不够突出,建议适当增加娘子军的相关故事,教师可通过教学语言渲染氛围,绘声绘色地将红色娘子军的部分内容讲述出来,让主题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