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个题所给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三、判断题1.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关系。
对 错
B
[解析]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之一。
对 错
A
[解析]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其中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
3. 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
对 错
A
[解析] 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欣赏。唯有如此,师生间才会产生和谐共鸣,达到教学相长之奇效。
4.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对 错
B
[解析]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 教案通常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第一步。
对 错
B
[解析] 教案又称课时计划,通常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通常教师备课之初不应急于编写教案,首先第一步要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教师备课的第二步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备课的第三步是编写教案。
6. 在教学中,作用最大的姿态语言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它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在面部表情中,最核心的、学生最关注的是目光。
对 错
A
[解析]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收到老师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脸部表情能传达热诚、欣赏等讯息,可使学生社会性增强,以增进正向行为;相反的,面部表情也能显露老师的厌恶、烦恼或放弃的讯息,促使学生做出不良的行为。
7. 好的结课可以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但并不是教师“灵机一动”就能达成的。
对 错
A
[解析] 好的结课可以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但这并不是教师“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具备结课的设计意识,挖掘教材,对结课进行精设计、构思。
8. 相比而言,常规性问题解决比非常规性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
对 错
B
[解析] 根据问题的起点、目标和允许的操作的不同,可将问题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常规性问题指问题的初始状态、解决方法、目标状态明确的问题;非常规性问题指问题的初始状态、解决方法、目标状态不明确的问题。二者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
9. 新课程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对 错
A
[解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10. 一般情况下,班级中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都起着正面的影响,而非正式群体则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负面影响。
对 错
B
[解析]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11. 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 错
A
[解析] 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分配座位时,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12. 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之中。
对 错
B
[解析]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3. 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对 错
B
[解析] 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它比较注重总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形成性评价是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它比较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
14. 书本、挂图、录音机、投影仪等属于教学媒体。
对 错
A
[解析] 书本、挂图属于传统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属于现代教学媒体。
15. 清楚和明白是教学语言所必须达到的要求。
对 错
A
[解析]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接受知识、领会思想感情、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清楚与明白是教学语言所必须达到的要求。
16. 学生群体文化是由于群体内的个体在相互交往中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的作用,在认知与行为上产生类同而形成的。
对 错
B
[解析]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作用中通过模仿、暗示、从众、服从、认同等心理机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群体成员意识中的行为标准和思想观念。
17. 家长委员会是联结学校和家长的纽带,由成绩优异的学生家长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长组成,主要任务是向家长传达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意见和要求。
对 错
B
[解析] 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其成员由在学校学生中关心孩子成长、热心教育、热心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组成。
18.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我国学校德育范畴。
对 错
A
[解析] 我国学校德育范畴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9. 知识的巩固是指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对所学材料瞬时记忆,它是通过人类的记忆系统实现的。
对 错
B
[解析] 知识的巩固是指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对所学材料的持久记忆,它是通过人类的记忆系统实现的。知识巩固的实质就是记忆。
20. 作为教师,应该慎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应该怎么做。
对 错
A
[解析] 根据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不能做什么,但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做什么。
21.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
对 错
B
[解析]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影响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
22. 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要培养那些能直接转化的内部学习动机的有关心理因素,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责任心和好胜心。
对 错
A
[解析] 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实质上就是要激发那些能直接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的心理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好胜心等。
23.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映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对 错
B
[解析]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24.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学生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对于复杂的知识,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对 错
B
[解析] 做笔记是学生阅读和听讲时使用较为普遍的精细加工策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复杂的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笔记。做笔记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还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笔记有利于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以及有效地组织材料。
25. 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组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而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组合与排列,这种迁移形式属于顺应性迁移。
对 错
B
[解析]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并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适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成分经验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将已掌握的字母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单词;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只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结合、重新排列。通过重组性迁移,可以提高经验的增值性,扩大了基本经验的适应范围。
26. 教师威严是使学生感到有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反映了教师众所共仰的声望信誉。
对 错
B
[解析] 教师威信反映的是教师众所共仰的声望信誉,是使学生感到有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教师威严体现的更多的是威势和严厉,是使学生感到望而生畏的震慑力量。
27.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教育活动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29. 根据教师法,教师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
对 错
A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
30. 教师张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服刑期间,张某教师资格被冻结,直到服刑期满,其教师资格才能被恢复。
对 错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