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材料】 之前,一个名为“S市地铁一号线橘子女被群殴”的视频迅速蹿红网络。在该视频中看到,一位青年女乘客将吃剩的橘子皮随意地扔在原本干净整洁的地铁车厢内。此举立马引起了坐在其对面的一名西装男子的注意。该名西装男子立刻出声制止,却遭遇女青年的强词夺理。无奈之下,该名西装男子只能拨打110。正当女青年快跑出地铁门口之时,车厢内另一对老夫妻立刻起身拖住该名女青年。最后在众人声讨下,一个高大的男子默默捡起地上的橘皮,并把“橘子女”“请”下车。该女青年则羞愧难当,落荒而逃。
随后,一则“真当是自己家呢,见过这样睡火车卧铺的吗?”帖子曝光了一男子在乘坐火车硬卧时候,全身上下只穿一条内裤,其不雅形象让周围乘客尴尬不已。帖子一经发布,暴露的“卧铺哥”迅速走红网络,点击率已接近千人,网友除了表示吃惊之外还纷纷指责该男子行为过激,素质低下。
2012年4月15日,W市570路一男子在公交车上脱掉鞋子,露出奇臭无比的脚,该男子自己却拿出口罩戴着防臭,车上乘客只得忍受其臭味。乘客童先生忍无可忍,用手机拍下“臭脚男”,并发到网上,网友们纷纷批评“臭脚男”的不文明行为。
【习题】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当不文明行为泛滥的时候,人人都是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摒弃公共场所陋习 共创文明和谐社会
衡量一座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很多,但最为根本的,莫过于市民的文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是更加和谐的公共环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越来越多的陋习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地泛滥。陋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活中丑恶的、不好的言行习惯,既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与现代文明的要义相去甚远。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如果没有具备文明素养、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市民,社会文明和城市文明就缺少必要支撑,更难以维持长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当不文明行为泛滥的时候,人人都是不文明行为的受害者。对陋习的规制和摒弃,有利于公众良好生活环境的形成,更有利于文明有序团结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然而,改正陋习,切忌“极端”。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典型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光说不做,不求结果。二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嬗变。陋习的存在和消亡都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政府、社会及公众的积极配合,共同将公共场所陋习这支恶之花消灭殆尽。
摒弃陋习,应创新宣传模式,拓宽宣传渠道。良好的宣传效果是维护文明环境的先驱。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单位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深入宣传摒弃陋习的重要意义,增强“治理陋习,从我做起”的意识。向群众发放印有宣传口号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书签、环保手提袋等宣传品,提升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大家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文明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卫生意识,自觉摒弃不文明习惯和行为。
摒弃陋习,应凝聚各方力量,强化监管监督。仅凭宣传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还需要监管监督之手作为辅助。可组织志愿者在人口密集区域劝导制止城市不文明行为,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城市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力度,揭露、批评典型事例。同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发动广大群众举报监督陋习。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联动教育处理机制。
摒弃陋习,应将责任落实到位,着眼长效机制。对陋习的规制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此一时彼一时。要分区域落实管理责任制,建立起主体明确,教育、管理、处罚到位的陋习规制工作长效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并与诚信档案制度建设相结合,强化公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力。
摒弃陋习,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是全民的大事,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有很多顽固“堡垒”需要攻克。此非朝夕可得之事,却需朝夕之坚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从当下开始做起,遵守社会公德,弘扬社会正气,制止不文明行为,让文明之花开遍和谐社会的每个角落。
2.
【背景材料】 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在骑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归途中,遇到同村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步行回村,遂热心搭载她们坐“顺风车”。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三人均受伤,其中李老太太伤情最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出于愧疚,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而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李老太太家属则说:“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习题】 背景材料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不治而亡。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隐含着道德互动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随之而来的道德范畴内的各种问题也屡屡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广泛存在。前不久在某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中暴露出的道德冷漠,以及在“彭宇案”中对道德行为的反制形成的道德冲击,都折射出现代社会的道德缺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教育为根基。教育内容方面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要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反映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观念和道德规范,又要立足当下社会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题,同时发挥道德教化功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新颖的、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展开,使人们的人道主义、正义感等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此外,充分发挥现代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如故事中的刘女士和李老太太的家属,建立良性运行的公德共识体系,持之以恒,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以法律为保障。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法结合的治国传统。要使道德教化深入人心,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但近年来,行善反被诬陷的事件屡有发生,法律未能为道德行为提供“保护伞”,反而成为刺痛公众道德心理的利器。这种形势下,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发挥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作用,严守公正、公平的底线,为行善者保驾护航,才能使人们的道德潜能重新充分释放,走出道德冷漠的困境,保障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坚实稳固。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素质必将迈向新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长足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
3.
【背景材料】 某地一位刚结婚的年轻人说:“结婚闹得越凶说明人缘越好,喷彩带的不如喷可乐的,喷可乐的不如喷灭火器的,现在就这风气,很讨厌,但谁都拿它没办法。”社会科学院W教授表示,这种现象折射出民俗在时代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变异。不是在古典民俗基础上的接续和进化,而是价值失落、文化精神缺失导致的退化。“关注民俗,让民俗摆脱恶俗,这个意义肯定要大于修建一些复古建筑。”
“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自发的,人们有这种感情,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老百姓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也是文化创造者,所以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唤起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冯骥才说,民俗起源于民间,因此保护民俗最重要的是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的感情,要唤起老百姓对文化的一种自觉和热爱,亲近并重温历史。
【习题】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既是老百姓共同认可的情感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生活方式。冯骥才先生曾提到,“保护民俗需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感情”。请结合“背景材料”,以“莫让民俗恶俗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范文] 莫让民俗恶俗化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文化表达,民俗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表达着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
然而,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意义丧失,内涵空洞,甚至变异为“恶俗”的代名词。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从提高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作出努力。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软环境”的建设。唤醒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打造“软环境”的关键。传统社会的教化手段是从典籍熏陶到社庙说书,从戏曲故事到宗教仪式,而民俗文化却是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这种文化培养了民族的独特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的解体伴随着民间文化的衰落,致使很多人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风俗文化应有的了解,导致他们传统文化观念日渐匮乏。要想在新的时代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导入传统精神内涵,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软环境”,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硬管理”的匡正。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意识,无法有效遏制民俗文化的恶俗化,还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执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制,研究和制订民俗文化的保护政策,使民俗文化保护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正本清源,清除恶俗,弘扬传统,在扶持力度上加大投入,重视民俗文化传人保护和继承问题,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
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精微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还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加强制度措施方面的“硬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民俗文化,实现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