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材料】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落差较大。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不足4%,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平均达到10%以上,美国则达到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当中占43%,欧盟占34%,而整个亚太地区只占19%,我国所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份额低于3%。我国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图书出版为例,累计逆差竟达6倍之多。
另外,我国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733.6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仅为378元。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体育设施集中在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没有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准的大幅提升,就没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
【习题】 根据背景材料的内容,结合实际,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由充分明确,文字规范简洁,字数在1000字左右。
[范文] 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硬实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远远滞后于经济“硬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有效融合而体现出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因此,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是时代前进之趋势,国家兴盛之能量。
要树立“‘软实力’不能软”的观念和理念,探索合理化的管理模式。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统筹规划,采取措施,让“软实力”“硬”起来。
要探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建立适合我国的“文化发展之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多部门组成,职能交叉和重叠问题严重。这不仅导致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因此,我们要在探索建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机制和体制上作文章,如制定《国家软实力发展纲要》,在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等。
要着力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和产业规模,增加一定的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植。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世界还需要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在观念、体制和产业三个维度上,不断加大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才能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切实地“硬”起来,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增加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2.
【背景材料】 当下,外出旅游已是人们度假的首选,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经济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0.9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00亿元。然而在一些名胜古迹和参观景点。乱涂乱画、乱扔垃圾、随意插队、高声喧哗等行为随处可见。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文明旅游,离物质日渐丰富的国人究竟还有多远?
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提升公民素质,提倡文明旅游。对此,有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关于文明旅游,国家早在三五年前就强调过,也发放过“文明公约”这样的小册子。有的旅行社也曾一度给游客发放过“文明旅游指南”的小册子。对于文明旅游,“公约”和“指南”都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至于人们能接受多少,还需要看教育普及的程度,文明旅游不该是一句空谈、一个口号。
【习题】 根据背景材料,结合实际,以“带着文明去旅行”为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1000~1200字。
[范文] 文明在心 礼仪随行
一辆辆款式各异的旅游车辆川流不息,一队队游客喜滋滋地照相留念……每到旅游旺季,每一个旅游景点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提升,使得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开始寻找精神食粮,而旅游正日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人们或是在秀美风光里释放疲惫,或是在名胜古迹中缅古怀今。
然而,在一片美好之中总会穿插着不和谐的韵律,有人随处乱丢垃圾、随手攀折花树,有人不守秩序、随意加塞,有人举止粗鲁、为我独尊,种种情形,不胜枚举,严重影响景区的环境和其他游客的游览质量。创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是每位游客和旅游相关方的共同责任。有关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倡导文明旅游,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的素质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文明习惯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旅游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有关部门应该与教育部门进行协调,把对中小学生进行文明旅游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应该要求老师在组织学生春游、参观等活动的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明旅游教育,寓教于游。而成年游客也会受到孩子的影响而逐步改善自己的行为。
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应多作正面宣传。目前涉及到公民旅游文明的问题,负面的报道过多,正面报道相对较少。事实上,从心理角度来说,接触的负面报道过多,不仅不利于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反而让人们对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不以为意,而多进行正面宣传则更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文明旅游观。因而有关部门应对新闻报道进行把关筛选,避免一段时间内类似新闻集中爆发,疲劳轰炸,而应该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应加强法制监督。现存的法规重在对市场和行业的约束,但对于游客的不文明甚至损坏文物的行为并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史记》有言“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有些陋习单靠教育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有罚款和硬性的制裁。旅游行政部门应与执法机构联合行动,加强对拥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其举报中心应增加境外游文明礼仪事件处理功能,凡经查实,对屡屡造成不良影响的领队和组团社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令整改;同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多次“犯规”的游客给予处罚,有效制裁游客在景区及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国家之间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者的言谈举止、礼仪风范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每位游客都做到守法知礼、守时守约,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明出游、文明游览,做到环境美和心灵美的统一,那么,每一位游客也都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
【背景材料】 为人师表是中华民族师德建设体系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教师追求的境界。大学教师的师德不仅包含着道德素养,而且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与一般的职业劳动者相比,对教师在道德信念上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他们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因此,他们在道德行为上,需要具有更强的典范与示范性。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
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难免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正的现象。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学科带头人评选中,一般只注重科研、学历等可见因素,而难以在政治素质、师德方面进行比较。这种导向的偏差,进一步助长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习题】 阅读背景材料,以“师道尊严”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参考背景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重塑师道尊严 再现教师荣光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教学。”无论是孔子广育贤才,还是杨时立雪程门,无数先贤的事例都为我们验证了师道尊严这一传统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各种师德败坏的案例频现报端,“幼师虐童”事件此起彼伏,“教师粗口”不绝于耳。本是诗礼之人却做禽兽之举,社会大众不禁疑惑,我国教师的培育是否已罔顾师德?为此,我国应立即开展师德建设,重塑师道尊严,让教师这一职业再现往日荣光。
师德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石”。“教师之德风,学生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会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师德建设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马达”。近年来,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有的缺乏教学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潜心交际,忽视科研学习。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 、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师严道尊,教乃可施”,只有品行端正、受人尊敬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北宋苏轼精研诗词,提携后辈,不仅自己名列“唐宋八大家”,更培养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未“苏门四学士”,有力地助推了北宋文明的发展。为此,我国应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推动学术进步。
师德建设是塑造国家精神的“黏土”。“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弘扬道德文明的前沿,广大教师的道德风范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更会由此向社会扩散,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明末陈子龙抗清失利,投水殉国,其弟子夏完淳怒斥汉奸,慨然就义,一师一徒谱写出中华民族忠贞为国的精神诗篇,激发着一代代后人为国奉献的满腔热情。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更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现实需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德评价体系,重视青年教师资格培养,大力扭转当前师德失范带来的恶劣风气,为师道重塑尊严,让教师再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