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2)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出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是什么?
(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2)长远目标,即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4.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1)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好立改废释工作。
(2)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3)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5)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培养全民法治信仰的基础性工作。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
②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服务的,是有阶级性的。
③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个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④创新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伟大工具。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作用: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人们走好人生之路。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和精神素养,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充实、更富有。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
2. 2015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相关知识,谈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持久和平。构建持久和平,世界各国都应该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2)普遍安全。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单打独斗搞“独自强大”或者“自扫门前雪”不行;迷信武力损害他人的安全福祉,走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结盟对抗的老路更不行。
(3)共同繁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在考虑自身利益,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努力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在普惠中追求共赢。
(4)开放包容。世界各国应该坚决避免以邻为壑,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5)清洁美丽。要坚持环境友好,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