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1. 什么是抽样误差?
任何一个抽样调查都可能产生误差。调查的总误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指漏报、错报、测量误差以及在调查结果的登陆、汇总等环节上产生的误差,其误差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的组织工作是否完善;抽样误差则是根据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时产生的随机误差。
2. 简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点二列相关的数据要求。
(1)积差相关,即Pearson相关或积矩相关。积差相关是运用较为普遍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数据要求:①数据要成对出现,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并且每对数据与其他对数据相互独立;②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的,至少接近正态;③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也即两列数据都是测量数据;④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线性的。
(2)等级相关的数据要求:①当研究考察的变量不是等比或等距数据,而是顺序型数据时;②考察的变量是等比或等距数据,但是总体分布不是正态。等级相关对变量的总体分布不做要求,因此这种相关法为非参数的相关方法。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适用资料: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是等级相关的一种,适用于只有两列变量,而且是属于等级变量性质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料。
(3)点二列相关
适用资料:适用于一列数据为等距正态变量,另一列为离散型二分变量。
3. 试从学习的认知观出发,简要比较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利弊。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认知观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学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主动构建而实现的。发现学习是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能动的反映及发现创造,而建构起一定的经验结构而实现的。下面分别从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优缺点分析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利与弊。
发现学习的优点及缺点
1.发现学习的优点:(1)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潜力;(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使外来动机向内部动机转移,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4)有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检索。
2.发现学习的缺点:(1)无视学生学习的特点,歪曲了接受学习的本意;(2)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3)发现学习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4)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低智力水平的学生很难进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的优点及缺点
1.接受学习的优点:(1)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存储与提取;(2)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人们经过漫长岁月发现和积累起来的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3)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终身不断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必须具有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即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4)接受学习是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现成的知识,不重复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
2.接受学习的缺点:(1)接受学习虽然具有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的功能,但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发现学习;(2)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达到形式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刚开始学习一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领域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3)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制约,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发现学习也是人类探索新知识的主要方式。两种方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促进意义,也都各自的限制,所以不管是老师在教学中或是学生在学习中应将两者结合,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学习方法对比。在教育心理学中,认知学派的学习观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尤其是学习方法的分类与定义对现代教学有很大的意义,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掌握。对于这类考题,在复习时,要抓主要观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
4. 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
①在测量实践方面
a.能力测量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三个等级。汉代学者董仲舒已论及注意测验:“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三国时期刘邵的《人物志》可以认为是一部研究能力的专门著作。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就有了“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俗称七巧板)、几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b.人格测量
孔子也提出了性格类型的观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把人分成3种:狂者、狷者和中行。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c.教育测量
据迄今可考的史料分析,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制时期(公元前1100~前771年)。汉代在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于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②在测量理论方面
a.大思想家孟子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b.刘邵曾对人才鉴定的意义、可能、困难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2)古代中国社会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这当然和当时的整个科学技术水平是相适应的。
②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就能力测量和成就测量而言,是分成高、中、低几个层次;就性格测量而言,是分成若干种类型。
③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中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④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5. 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类别及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1)测量误差的含义
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实测值是实际测量某种事物或现象时所获得的测定值;真值是被测量的事物或现象的真实规模的取值。
(2)测量误差的类别
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①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称为随机误差。
②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要想控制误差,就必须使测验标准化,即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标准化。
①提高编制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其次,在测验的编制方面,不仅要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
a.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欲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
b.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同编题计划所列项目相一致;
c.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d.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精练简短,浅显明了;
e.初编题目的数量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
f.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②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测试。包括:相同的测验情境;相同的指导语;相同的测验时限。
③评分与计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评分的客观性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评分的客观性意昧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将分数的差异归于受测者本身的差异。
④对测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施测过程可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使测验分数可以同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其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⑤主试与被试的配合及操作规范等。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配合程度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试在实测的过程中,其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四、综合题1. 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1)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分布,依据t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大于30时渐近t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分布,依据t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2. 论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此外,他认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
(1)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阶段2:功利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认为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②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此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3: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要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观念。
③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该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此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当个体达到这个阶段,他能超越某些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2) 理论评价
科尔伯格的理论已成为美国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但也有人指责他虽重视认知的发展,却忽视了情感发展在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
3. 有24对被试按匹配组设计,分别进行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教学。假设除了教学方式的不同之外,其他条件两组均相同,结果考试检查时,集中组

分,s
1=10分,分散组

,s
2=6,试问两种识字效果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已知两组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0.31)?
解:已知

,s
1=10,

,s
2=6,r=0.31
设,H
0:μ
1=μ
2,即两种识字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H
1:μ
1≠μ
2,即两种教学效果有显著差异

查t值表df=n-1=23时,t
0.05/2(23)=2.069,1.932.069,即p>0.05
结论:两种识字教学效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答:两种识字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