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7. 如果测验的真分数变异增加,误差变异保持不变,那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______
A.信度提高 B.观察分数变异不变 C.信度降低 D.观察分数变异变小
A B C D
A
[解析] 在经典测量理论中,
(实得分数X,真分数T,测量误差E),测量的信度
,可推导出
。可以看出,如果
增大,同时
不变,可得出r
XX 增大。故正确选项为A。
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三、简答题 1. 在一项关于学习的实验中,实验者假设:集中学习的效果不如分散学习。实验者将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给予所有被试相同的学习材料。第一组被试在周一用3个小时学习,第二组在周一和周二各用3个小时,第三组在周一、周二、周三各用3小时。最后所有被试在周五接受测验。结果,第三组成绩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差。实验者因此得出结论: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好。根据此研究,请问该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
(1)该研究中存在变量混淆的问题,具体为学习方式的效应受到了学习总时间和学习与测验间隔时间的混淆。 (2)①研究中虽然被试确实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有所不同,但他们总的学习时间也不同,分别是3小时、6小时和9小时。学习时间分配和总时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很难下结论说学习效果的差异是因为时间分配不同所导致。②虽然所有被试都在周五接受测验,但三组被试对学习材料的保持时间并不相同,而越长的保持时间,遗忘发生就会越多。第三组成绩好,很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和测验时间的间隔最短。
2. 视觉实验的额外变量有哪些?如何有效的控制这些变量?
(1)视觉实验的额外变量有: ①影响视觉适应的因素:适应前照明。照明越强或眼的光适应时间越长,完全适应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器质性病变。先天夜盲,暗适应减弱;维生素A缺乏,造成夜视盲;年龄因素。个体在20~30岁时感受性高,以后有所下降;感官的相互作用。其他感官的影响可以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红色护目镜有利于暗视觉;实验光的波长不同,得到不同的暗适应曲线。 ②影响视敏度的因素:不同的亮度会影响视敏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不同,视敏度将受到影响;视网膜不同部位的视敏度也不同;视觉的适应影响视敏度;闪光盲会降低视敏度;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对目标物的视敏度。 ③影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随光相的强度增高而增高;刺激面积;在视网膜中,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不同的。 ④影响颜色知觉的因素:距离、角度、光的强弱、反射率、后效。 (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①刺激材料的合理性;②仪器选择的精确性;③刺激的时间合适度;④控制主试影响;⑤被试的特点(如情绪、动机、状态)。
3. 智力测验的功能是什么?
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主要有: 测验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差异,大量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一般人群中智力高者或低者均占少数,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基本上呈常态分布。 (1)将人群分类 由于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上的特性,以及智力分布的常态性,智力测验在实际中常常行使将人群分类的功能。韦克斯勒曾按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分成七类,其中IQ在130以上者为极优秀(天才);IQ在120~129者为优秀;IQ在110~119者为中上(聪颖);IQ在90~109者为中材;IQ在80~89者为中下(迟钝);IQ在70~79者为低能边缘;70以下者为智力缺陷。 (2)预测个体未来可能的成功程度 由于传统智力测验结果与学习成绩、教师评定等外在效标间的高的正相关的存在,智力测验在实际中又常被作为预测源测验行使预测的功能。 社会对智力测验的需求不仅是将人群分类并预测个体未来可能的成功程度,还要求测验能进一步对个体进行诊断和采取相应且及时的补救措施。而智力的心理测量学概念强调G因素的存在,只从宏观上描述个体的外在行为结果,却忽略了对个体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精细的分析及对内部加工机制的探讨,因此,以此为依据的传统智力测验可以对人群进行分类和预测,却无法对个体真正的内在的薄弱点作出精确诊断,从而不能满足社会更为精细的需求。
4. 简述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的含义及其关系。
假设检验中主要有两类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当虚无假设H0 本来是正确的,但拒绝了H0 ,这类错误称为弃真错误,即Ⅰ型错误,由于这种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所以又称为α型错误;当虚无假设H0 本来不正确但却又接受了H0 ,这类错误称为取伪错误,即Ⅱ型错误,这类错误的概率以β表示,因而又叫做β错误。两类错误的关系:α+β不一定等于1。因为α和β是在两个两个前提下的概率,不能在同一概率分布下进行计算;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和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1-β反映着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统计学中称1-β为统计检验力。
5. 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一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通过教学消除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个思想他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样儿童才能得到发展,获得知识。
四、综合题 1. 已知从正态总体σ
2 =10,抽取样本n=15计算的样本方差
,问其具体χ
2 是多少?并求小于该χ
2 值以下概率是多少?
根据公式
得χ
2 =16.8,df=n-1=14
查χ
2 表可知df=14时,χ
2 =17.1,p=0.25,χ
2 =13.3,p=0.5,用直线内插法求χ
2 =16.8时的p值
解得p=0.27,则小于该χ
2 值的概率为1-0.27=0.73
χ
2 等于16.8,小于该χ
2 值的概率为0.73。
2. 求下表所列各班成绩的总标准差。
班级 平均数 标准差 人数 1 2 3 4 90.5 91.0 92.0 89.5 6.2 6.5 5.8 5.2 40 51 48 43
根据公式
得出各班成绩的总标准差是6.03。
3. 阅读下列材料,试回答:小明、小刚和小张分别使用了心理学中常用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哪些优缺点?
小明为了研究加工深度对记忆成绩的影响,安排被试进行了不同的任务。第一种任务是分析词形;第二种任务要求被试记住材料的形状和读音;第三种任务要求被试理解材料的意义。结果发现,被试对第三种材料的记忆成绩明显好于前两种。据此,小明认为,被试对材料的加工深度能改善记忆成绩。
小刚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某些失语症病人,只丧失了词的命名能力,而其他语音能力正常;有的儿童智力发展基本正常,而语言能力有明显的缺陷;或者语言发展正常,而智力明显低下;或者智力正常,交往能力低下,而词汇阅读能力超常等。据此,小刚认为,这些现象可以为揭示人们的心理活动提供必要证据。
小张想要了解儿童的游戏活动。他在校园中记录了孩子们在各个游戏中的情况,如最热闹的游戏、最冷清的游戏;最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据此,小张发现儿童的游戏有很多种,且不同性别的孩子喜欢的种类不一样。
(1)小明使用的实验法,小刚使用的是个案法,小张使用的是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①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②缺点: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①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②缺点:对某人的研究结论并不适用于另一个人。 (4)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①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②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