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如下:
(1)欧盟的建立,使得成员国间可以实现资金、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欧盟在政治上的协调一致,摆脱了美国对成员国家的控制,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2)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成为重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凭借经济实力,日本不断参与重要国际事务,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不断建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和平崛起。
(4)俄罗斯致力于振兴国民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2. 概述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历史教学的优势。
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历史教学的优势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资源上的优势。网络平台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历史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讲授内容的海量资料。师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表述精练、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作为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
(2)教学形式上的优势。网络平台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
(3)教学效果上的优势。网络平台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帮助历史教师不断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可以了解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技巧,拓展历史学习视野,增强历史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上的优势。网络平台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便历史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的管理系统,实时、动态地了解授课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各种表现,如听课状态等;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演练模块,及时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这就为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奠定基础。
3.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材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下教材观:
(1)历史教材目标观,是指历史教师对教材文本所要实现的功能及目标的看法和理解。历史教材目标观可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教师应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总体教材观,将立德树人与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深度融合。
(2)历史教材内容观,是指历史教师对教材应该涵盖的实质内容(如课本正文、插图、作业等)和形式内容(如课本、教辅资料、音频资料)的观点与主张。
(3)历史教材结构观,是指历史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及其单元编排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教材结构是教材编写逻辑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学科体系逻辑、学习心理逻辑、教材编写逻辑等。
(4)历史教材实施观,是指历史教师对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具有什么样的教材实施观,反映了一名历史教师选择哪些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来进行教材处理的基本看法。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摘自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如果来使的身份真实,必然会带来大量宝贵的信息,更新汉人对于罗马帝国本土的认识。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来使的身份值得怀疑。首先,中外学者并没有从罗马帝国的拉丁文文献中,发现存在过这样一个使团。其次,使团向汉朝皇帝的进献并无意大利本土的特产和工艺品,却都是一些热带地区的特产,如象牙、犀角、玳瑁……所以,所谓“使团”应该是假借了罗马帝国之名的商业团体。
——摘编自李博文《先秦两汉西极观与汉代大秦国印象》
问题:1. 材料一中的“始乃一通”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疑传者过焉”表明范哗对这一事件持何种看法?
材料一中的“始乃一通”指的历史事件是罗马帝国皇帝派遣的使臣到达中国。“疑传者过焉”的意思是“怀疑是人们传闻夸张”,表明范晔对这一事件持有怀疑的态度。
2. 你认为材料二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为范晔的看法提供支持?
材料二中的以下信息可以为范晔的看法提供支持。第一,罗马帝国保存的拉丁文文献中没有皇帝派遣使者出使中国的相关记载。第二,使团向汉朝皇帝进献的礼物中,没有意大利本土的特产和工艺品,都是热带地区的特产。
3. 历史教科书对“始乃一通”多持肯定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
具体理由如下。第一,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横贯东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第二,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前往大秦(即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后返回。上述内容反映了当时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之间是有可能实现互访的。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某教师为《辛亥革命》一课设计了导学案。其结构是知识梳理(填空)、问题求解(问答)、巩固运用。以下是该导学案的节选。
三、武昌起义——革命的高潮
(1)爆发:
①时间______
②领导力量______
③革命主力______
(2)结果:中华民国成立
①临时大总统______
②首都______
③纪年方法______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______
四、______——革命的失败
问题:4. 请指出该“导学案”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材料中“导学案”在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下:
①导学案的结构不完整,缺少应有的相关内容。材料中某教师为《辛亥革命》一课设计的导学案的结构是知识梳理、问题求解、巩固应用。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该导学案缺少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反思等内容,导致导学案的结构不完整。
②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不合理。结合材料中节选的导学案内容可以看出,对于“武昌起义——革命高潮”的内容设置是“爆发”和“结果”,缺少对武昌起义历史背景的介绍;“结果:中华民国成立”中应重点介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可以将“临时大总统”“首都”“纪年方法”进行整合,放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中去。材料中节选的导学案在内容设置上属于主次不分,层次不明。
5. 简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主要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主要作用如下。
①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更好地落实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容,以简洁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
②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相关学习的参与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导学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历史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③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重要的历史内容,避免其他内容对学生学习形成干扰,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④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对于改进和提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历史教学流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掌握不牢固的知识内容、做错的练习试题、思考过程中有待完善的方面,形成清晰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某教师在讲授《盛唐气象》一课中的“唐诗”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熟悉的唐代诗歌,接着将全班学生分成7个小组进行比赛,背诵诗歌最多的小组获一等奖,最少的一组获末等奖。然后教师将自己准备的礼物作为奖品发给学生,随即教师宣布下课。
观摩该课的大多数教师认为此活动不可取。
问题:6. 观摩教师认为“此活动不可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观摩教师认为“此活动不可取”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活动形式上的不可取。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加的探究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是应该有的,但活动的形式应是科学严谨,具有一定的规范流程。材料中的教师安排的唐诗背诵比赛更适合历史活动课上进行,不应作为正课讲授的一个重要环节。
②活动时间上的不可取。通常情况下,一堂历史课上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如果学生活动时间过长会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材料中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始唐诗背诵比赛并持续到下课,显然该活动的用时过长,《盛唐气象》一课中的其他子目下的内容的讲授无法按时完成。
③活动结果上的不可取。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活动,除了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增强历史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历史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材料中的教师安排的唐诗背诵比赛,虽然学生能够背诵很多唐诗,获得相应的奖品,但是对于《盛唐气象》一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唐朝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受活动影响不会扎实。教师安排的这个活动偏离了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发展相关能力的主题。
7. 针对本课中“唐诗”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如何体现历史课的特色?
针对本课中“唐诗”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体现历史课的特色。
①教师在讲授唐诗兴起及发展过程时,将相关的历史背景、具体年代、代表人物,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应该掌握的相关要素内容。
②教师在分析唐诗中的代表性作品(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内容同当时盛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对待外来文化的具体态度进行联系与分析,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
③教师带领学生对唐诗的历史成就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的前进目标。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二:
课文摘录:
江南地区的开发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台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材料研读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东晋的兴亡历程和南朝的政治概况,指出由于北方的战乱,大批民众迁移到江南地区。接下来,教师以设问的形式引出本课的主要讲授内容,即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设计意图】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采取复习旧知识和设问的形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一)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组从《史记》中摘录的材料。
教师:同学们阅读完这组材料后,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秦汉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教师:那么,江南地区要想得到开发,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的材料展开讨论,找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
(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将事先准备的相关材料分发到学生手中。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相关表现加以记录。)
教师:讨论结束了,请各小组代表说一说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的具体内容。
各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简短点评。
教师:通过上述发言,我们可以将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第二,江南地区较为稳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活动的开展;第三,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基础;第四,江南地区的统治者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第五,南北方劳动人民付出的努力。
(三)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
教师:在上述有利条件的支持下,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尝试总结一下其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并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后,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
(1)农业:荒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农具得到改进,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实现精耕细作;谷物产量得到很大提高;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炼、造船、制盐等行业获得显著发展。
(3)商业:地区间的商业交流频繁,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教师:江南地区得到有效开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设计意图】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相关知识,实现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时,能够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合理地进行分组,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指导,提升小组讨论活动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东晋政权的兴亡历程和南朝政治的主要特点,知道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具体表现。那么,江南地区在后面的历史时期里会继续发展吗?江南地区的发展同我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变动有何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了解。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简单回顾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课堂练习试题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下结合所学内容,独立完成练习试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解答练习试题的形式,可以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找出学生掌握薄弱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