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言文断句(共1题,3分)1. 陛下德日新政日举赏罚施置仰当天意俯合人心则赵氏安而社稷固不然则宗社危而天下乱其间盖不容发
陛下德日新/政日举/赏罚施置/仰当天意/俯合人心/则赵氏安而社稷固/不然/则宗社危而天下乱/其间盖不容发
五、填空题2. 俯视洛阳川,______。(《古风(其十九)》)
3. ______,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喜崔明府相过)》)
4. ______,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
6. 梦断香消四十年,______。(《沈园二首》)
7. 洞庭青草,近中秋,______。(《念奴娇·过洞庭》)
8. 我最怜君中宵舞,______。(《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六、阅读理解(共3题,23分)时光短笺
袁哲生
近日整理房间时,从书柜里翻出一个牛皮纸袋子,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十张各式各样的小纸条。我将这些纸片撒在地毯上,坐下来细细端详,一些零碎而尘封的往日时光,便如细雨一般地飘下来。
那是从前求学的阶段,陆陆续续搜集起来的便条纸,每一张小纸片,注记了一次“来访不遇”的浮生掠影。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但是,从这些字条上的留言看起来,却也未必如此。或许就是因为这些纸片上的留言大多是无关痛痒,甚或几近戏谑的只字片语,所以才益发显出它们的可贵。
“我要回家了,你呢?正文”
“如果没下雨的话(万一),请浇水Johnson”
“瓦斯炉又变好了302室”
我没有写日记的好习惯,一些生活中飘零的片段,往往因此灰飞烟灭,恐怕再也无缘想起。因此,这些当年无心收起,未随手扔进纸篓的短笺,竟成为另一种日记,或是一串记忆的钥匙,让我重温了一些生命中的片段。这些不起眼的片段,因为零碎,所以显得特别亲切,它们像是那些历史之网无法捞取的细小水珠。
我坐在地毯上,急切地再拾起一些纸片来读,有的字迹潦草,中英文夹杂,字条的主人随意地在笔记纸、红包袋,甚至卫生纸上面留下了几行字;也有的笔笔工整,且引经据典,从一丝不苟的笔画间,仿佛可以看见留言的人正站在我的门外,有板有眼地写字的模样。一张张泛黄的纸片一一从我手中滑过,重新拾回的往事便又溜回我的生命里了。
在这些纸片当中,还有一张是未署名的。
“你的朋友送报生送你一袋报纸”
这样的一小段文字,被写在半张日历纸的空白角落上,形成一个直角的转弯,笔画歪斜,墨迹很轻,顿笔稍重的地方刺出一些小圆孔,看得出留言的人是临时撕下一截墙上的日历,然后随意垫在手掌心上写下的。笔出无奈,署名自然也就免了。
这样匆匆写下的一小句话,带给我许多的臆测和怀想。我记不得何时曾收到过一大袋过期的报纸,以及何时有过一位送报生朋友或同学。我收到那堆报纸的时候是惊喜或是不知如何是好?我是否好好地把它们读了一回,或是转送给别人了?还有,这带着点无奈和机智为我留言的善心人士是谁?从字迹上看来是个男生,他当时正在做什么呢?当我的友人气喘吁吁地提着那一大袋“礼物”来给我时,是否因而无心地打断了一位正在写诗的青年?
那些往事的细节,我已无从得知了,一整夜的遥想,依旧还是无声地消失在汩汩流去的时间之河里,河面上稀稀疏疏地漂浮着一群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向更远处流去。
(有删改)
1.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把生命中的片段比喻为“历史之网无法捞取的细小水珠”。用网捞水,水珠一定会从网洞漏掉,作者以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零碎的记忆片段无法完整保存。
2. 那张没有署名的纸片为何引起作者更多的臆测和怀想?
作者对那张未署名的纸片所提及的事情完全没有印象,但他对留言的内容却产生了兴趣,进而以想象补全留言背后的故事及留言人写下便条时的情景。
3. 文章以“时光短笺”为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些纸片仅仅记录着只言片语,所以是“短笺”。“短笺”引发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承载着作者求学阶段与人交往的记忆,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生命感悟。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4. 在太祖的引导下,赵普的言行发生了哪些改变?
①赵普多次提及太祖从前的不足,在太祖的提醒下,赵普不再谈论这些事情了。
②赵普年轻时学识不足,当上宰相之后,在太祖的劝导下,努力读书,提高了处理政事的能力。
5. 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赵普尽心为国家举荐人才,坚持自己的判断,不惜冒犯太祖。
②赵普劝太祖遵从天下公义,以功过来决定刑赏,而不能凭自己的喜怒。
寄华玉
徐祯卿
去岁君为蓟门客,燕山雪暗秦云白。
马上相逢脱紫貂,朝回沽酒城南陌。
燕山此日雪雰雰【注】,只见秦云不见君。
高天白雁南飞尽,千里相思那得闻。
【注】雰雰:雨雪纷纷降落的样子。6. 这首诗主要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诗中两次写到燕山、秦云,但“去岁”有与友人相逢畅饮的热络与欢快,“此日”却只有分别后的冷清与惆怅,风景相同、人事殊异,形成了今昔对比。
七、作文题(共1题,4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始终是一对矛盾。穷奢极欲,必然带来自然资源匮乏。一味抑制需求,就会阻滞生产力发展,从而失去探索更多新资源的可能。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
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是人们关心的永恒话题。我们知道,人类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老子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孔子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仁爱态度,表明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吕氏春秋》批判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短视之举……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保护自然,从而保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源远流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气候变化、酸雨蔓延、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只有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主要靠简单的渔猎获得生存所需;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地获取自然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科技大规模改造自然,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开始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中国而不懈努力;展望未来,美丽中国的图景更加令人憧憬。我们相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就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