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6. ______不属于国债的功能。
①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②替代私人投资
③调节经济
④筹集建设资金
⑤公开市场业务
A B C D
A
[解析] 国债的功能主要有:①弥补财政赤字。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②筹集建设资金。首先,政府发行公债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公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其次,即使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公债没有具体规定用于经济建设上,但财政赤字本身可能就具有生产性。③调节经济。国债资金用于投资或消费,就会改变社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发行规模也具有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科学判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性质,说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为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2)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通过放权让利,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根据这一论断,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具有统一性;计划与市场板块式结合。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1984年年底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进行了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比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价格双轨制等。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什么?如何衡量?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Q=20-3P,P=4时,该点的需求弹性是多少?商家总收益是多少?如果要提高收益,厂商应该如何调整?
(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反映需求量变动相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被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在实践中,可以用需求价格弹性的弧弹性值或点弹性值度量弹性的大小。
①弧弹性系数定义为:

其中,p
1和p
2为商品的价格,Δp=p
2-p
1为价格的改变量;x
1和x
2为相应需求量,Δx=x
2-x
1为需求量的改变量。
②点弹性系数定义为:

其中,p为商品的价格,x为相应的需求量,而dx/dp为需求量在价格p处的变动率。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商品可替代的程度越大,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商品用途越广泛,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越高,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小,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
(4)当价格P=4时,市场需求为Q=20-3×4=8,而dQ/dP=-3。
因此,当价格P=4时,需求的点弹性值为:e
d=(-3)×(4/8)=-3/2。
(5)由(4)可得:商家总收益为TR=P×Q=4×8=32。
(6)因为|e
d|=3/2>1,即该厂商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因此,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可知,厂商应该降价以使其收入增加。因为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随价格的增加而减少。所以,为了提高厂商的收入,对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可以使得总收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