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5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125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属于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一类区的有______
A.自然保护
B.居住区
C.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D.文化区
A
B
C
D
A
[解析]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3个阶段,即______
A.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B.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C.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D.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A
B
C
D
C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3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评价因子筛选时,应重点关注______
A.环境保护目标
B.建设项目特点
C.特征污染物
D.环境制约因素
A
B
C
D
D
[解析] 依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
4. 下列属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的有______
A.生态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B.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特点
C.工程建设的范围
D.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
A
B
C
D
B
[解析]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以及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引起现有环境特征发生变化的范围和程度等。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______
A.可靠性和时效性
B.相同性或者时效性
C.时效性或者相似性
D.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A
B
C
D
D
[解析] 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但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也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有可参考的相同或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评价采用______进行。
A.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
B.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C.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
D.等标污染指数法
A
B
C
D
A
[解析]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或相关标准规定的评价方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及各环境要素的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并说明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______的环境保护措施。
A.运行期初期
B.施工期
C.运行期
D.服务期满后
A
B
C
D
B
[解析] 生态保护措施须落实到具体时段和具体位置上,并特别注意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大气污染源分为______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A
B
C
D
C
[解析]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4种类别。
9.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所规定的常规污染物不包括______
A.二氧化硫(SO
2
)
B.颗粒物(TSP、PM
10
)
C.二氧化碳(CO
2
)
D.一氧化碳(CO)
A
B
C
D
C
[解析] 常规污染物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
2
)、颗粒物(TSP、PM
10
)、二氧化氮(NO
2
)、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情况中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应确定为一级的是______
A.P
max
=85%,D
10%
=4km
B.P
max
=85%,D
10%
=6km
C.P
max
=80%,D
10%
=4km
D.P
max
=75%,D
10%
=6km
A
B
C
D
B
[解析] 大气环境一级评价划分依据为P
max
≥80%且D
10%
≥5km。
1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
10%
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______
A.26km为半径的圆
B.25km为半径的圆
C.周长50km矩形区域
D.边长52km矩形区域
A
B
C
D
B
[解析] 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而确定的,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1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______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
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2年
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A
B
C
D
B
[解析] 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13. 下列有关主导风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B.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60°左右
C.对于以十六方位角表示的风向,主导风向范围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的范围
D.某区域的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
A
B
C
D
B
[解析] 风向角范围一般在连续45°左右,而不是60°。
1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______
A.实际排放浓度
B.场界排放浓度
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
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
A
B
C
D
D
[解析] 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后的源强。
15.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下列关于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指设施处理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2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B.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2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C.指设施处理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D.指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A
B
C
D
C
[解析]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指设施处理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16.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______
A.10m
B.12m
C.15m
D.18m
A
B
C
D
C
[解析]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17. 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______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A
B
C
D
A
[解析] 工业生产尾气的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18. 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范围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______以上。
A.1.5m
B.2m
C.3m
D.4.5m
A
B
C
D
C
[解析] 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范围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
1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向某小型封闭海湾排放水的工业项目,在确定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
A.污水排放量
B.海湾面积
C.海岸线长度
D.污水排放周期
A
B
C
D
A
[解析] 小型封闭海湾在确定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2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水库平均水深8m,水域面积为30km
2
,其水域规模为______
A.大水库
B.中型水库
C.小型水库
D.一般水库
A
B
C
D
B
[解析] 水深<10m,水域面积5~50km
2
的水库为中型水库。
2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若评价时间不够,河流一级评价至少应调查______
A.平水期和枯水期
B.丰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平水期
D.丰水期
A
B
C
D
A
[解析] 河流、河口、湖泊和水库的一级评价,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2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水环境点源调查应以______为主。
A.类比调查
B.搜集现有资料
C.现场测试
D.现场调查
A
B
C
D
B
[解析] 点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现场测试。
2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某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50m
3
/s,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河宽30m,水深6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______水样。
A.6个
B.3个
C.4个
D.2个
A
B
C
D
C
[解析] 从“多年平均流量为150m
3
/s”可判断此河为大河。从“河宽30m”可判断河宽<50m,应设2条取样垂线。从“水深6m”可判断水深>5m,则在每条垂线上的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1个,故取4个水样。
24. 根据污染源简化的要求,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______
A.点源
B.线源
C.面源
D.体源
A
B
C
D
C
[解析] 根据污染源的简化要求,无组织排放和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分别排放污水时,均可简化成面源。
25. 下列不属于常用河口水质模式之一的一维动态水质模式的适用条件的有______
A.只要求预测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的水质
B.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C.非持续性污染物
D.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A
B
C
D
A
[解析] 一维动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包括: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26. 下列关于不同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等级或类别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大气二级质量标准
B.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大气二级质量标准
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执行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执行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A
B
C
D
C
[解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执行Ⅱ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保护区执行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7.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污水按______确定监测频率。
A.生产周期
B.实际工作日
C.自然工作日
D.监测单位要求
A
B
C
D
A
[解析] 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
2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应该在______完成。
A.准备阶段
B.预测评价阶段
C.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D.报告编写阶段
A
B
C
D
A
[解析] 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量应采用______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
A.数值法
B.数值法或解析法
C.时序分析
D.趋势外推
A
B
C
D
B
[解析] 二级评价时,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3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______以上。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A
B
C
D
B
[解析]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点布设原则,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二、不定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
1. 按照国家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相关关系的有关规定,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已做规定的项目,可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有______
A.严于国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B.严于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严于国家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D.严于国家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A
B
C
D
AD
[解析] 对于质量标准而言,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认为省级人民政府应制定严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可以补充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则两者都可以。
2.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影响评价为了体现广泛参与原则,环境影响评价应广泛吸收______的意见。
A.相关学科和行业专家
B.有关单位
C.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
D.有关个人
A
B
C
D
ABCD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应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专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及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
3.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______
A.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
B.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
C.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所有资源使用情况
D.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A
B
C
D
ABD
[解析]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中的水平衡,需要______
A.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处理量和最终外排量
B.给出循环使用量、回用量,并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
C.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
D.根据“清污分流、达标回用、节约用水”的原则
A
B
C
D
ABC
[解析] 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
5.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调查的有关参数应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
B.现场调查和测试优先,其次才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
C.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性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
D.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A
B
C
D
AD
[解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2)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3)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6.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工程分析时,对于建设项目而言,需针对______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
A.有组织排放
B.无组织排放
C.正常工况排放
D.非正常工况排放
A
B
C
D
ABCD
[解析] 工程分析时,对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
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对于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的主要污染因子的确定应选择下列______
A.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
B.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
C.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特殊因子
D.建设项目的特殊因子
A
B
C
D
ABC
[解析] 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选择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影响评价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和特殊因子以及建设项目的特殊污染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
8. 目前采用较多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有______
A.数学模式法
B.物理模型法
C.系统分析法
D.专业判断法
A
B
C
D
ABD
[解析] 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
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______方面的影响评价属于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A.征地拆迁、移民安置
B.基础设施
C.振动
D.人群健康
A
B
C
D
ABD
[解析]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和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1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应从______提出。
A.保护
B.补偿
C.预防
D.建设
A
B
C
D
ABD
[解析] 结合国家对不同区域的相关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