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6. 下列描述近代历史的说法,全都不正确的是______。
①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宋教仁被刺。
②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从根本上说明列强侵略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④“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英、日对中国的争夺。
⑤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出现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其根本原因是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
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A B C D
A
[解析] ①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袁世凯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④“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⑤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出现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其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社会上存在复辟势力。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史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玻利瓦尔1813年告委内瑞拉人民书:任何西班牙人,如果不以积极的和有效的手段为这个正义事业来进行反抗暴君统治,都将被视为敌人而受到惩处;作为民族的叛徒,他将不可避免地被枪毙。另一方面,凡向我军投降者,无论携带武器与否,以及凡对努力摆脱暴政枷锁的善良的公民给以援助者,则将给以普遍和绝对的大赦,宣告效忠委内瑞拉政府并投降我们的文武官员将留任原职。总而言之,凡对我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西班牙人均视为美洲人,而受到美洲人的待遇。
材料二:
玻利瓦尔1815年9月6日的一封信:我们有根据期望文明各国赶紧援助我们,……可是这种期望竟然落空!不仅欧洲人,甚至美洲北部我们的兄弟们,在这场斗争中都无情地袖手旁观……为了驱逐西班牙人并且建立一个自由政府,我们所必须具备的是什么?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联合。
材料三:
玻利瓦尔1819年2月15日的演说:我本可以不必详细叙述我们主持的一些最显著的措施……奴隶制的桎梏被打碎了……那些曾经是奴隶的人现在自由了……有功于国家的人应该受到政府的关怀;因此,我已经命令用公有地产来酬劳他们。
问题:1. 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被称作拉丁美洲,其原因是什么?
该地区曾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是从拉丁语演变而来的,因此这一地区被称“拉丁美洲”。
2.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地区掀起独立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拉丁美地区掀起独立运动的原因有: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独立愿望日益强烈;启蒙思想传播激发了这一地区人民的民主和民族意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鼓舞;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对西班牙、葡萄牙的削弱。
3. 据材料一指出玻利瓦尔是如何区别对待西班牙人的?说明了什么?
玻利瓦尔把西班牙人分为敌人和有贡献的人两种类型区别对待,说明玻利瓦尔讲究斗争策略。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是: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讲究策略,团结对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鉴于不能否定信仰自由,每人都应有权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愿望信奉自己选择的宗教,我们早已下令要求允许基督教徒及其他人等保留自己的信仰和教派。……我,君士坦丁奥古斯都和我,李锡尼奥古斯都选定吉日在米兰聚会讨论了一切有关公益和安全的大事。……从有利而且明智的角度出发,我们决定采取下述政策,具体说,即我们认为无论何人都不应被拒绝其虔信基督教或其他他认为对自己最合宜的宗教的权利。再者这些所谓基督教徒不仅拥有其经常聚会的场所,而且也还拥有一些不属个人而属其集体,即教会所有的财产。对此,你们应依我们上面所提之法令,毫不含糊而且无争议地归还给基督教徒,即还给他们的组织或集体。
(李雅书译)——《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291页
问题:6.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这则史料的内容与意义。
①内容: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返还没收的教堂和财产。
②意义:这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政策从镇压与宽容并行转为扶植和利用,而基督教也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60分。)1. 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军事、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王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掾,里有里正,为地方基层官吏。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
③军事上,各国国君将军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军事统帅由国君直接任命,驻外将领不能随意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颁发的虎符为凭方能发兵,维护了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2)意义:七国经过变法和改革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各方面,较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为日后秦汉时期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简述府兵制始末
(1)西魏时期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在西魏大统年间,由宇文泰所建,起初是以六镇鲜卑人为主干,收编关陇豪右乡兵部曲而组建的军队,具有较强的鲜卑部落军制的色彩,且单设户籍,与一般民户分治。
①西魏府兵制创建过程。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宇文泰担任柱国大将军,总领十二军。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又并为六军。次年,因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之役败于东魏,于是招募关中陇右地区的豪强士族武装,使鲜卑军人集团与关陇的地主豪强武装结合起来。此后至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以前,任命柱国大将军七人,并宇文泰为八柱国。但宇文泰乃军队最高统帅,都督中外军事,柱国之一的元勋则有名无实,故直接统领六军的是其他六柱国。
②西魏府兵制体制。六柱国各辖两位大将军,仍为十二大将军。每位大将军辖两位开府,每开府领一军,共二十四军。这就是府兵制的组织系统。府兵制创立之初,府兵由六镇鲜卑军人和关陇豪右组成,并非一般平民。府兵另立军籍,不入民户,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实行轮番宿卫和训练。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改府兵军士称“侍官”,始募百姓充当。
(2)隋朝时期的府兵制。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下诏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府兵制遂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制能够清除胡汉分治的遗迹,是在隋朝,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只本人作为兵士由军府统领。在胡汉分治情况下,一直是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隋朝府兵制改革后,大家一起当兵,一起务农,一律归入州县户籍,自然就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3)唐代府兵制。
唐太宗时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政府将农民按贫富分为九等,六等以上的农民,每三丁选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须自备。当兵者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免役。唐太宗时,全国分置634个折冲府,均由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领。府分三等:上府兵一千二百人;中府兵一千人;下府兵八百人。每府最高长官为折冲都尉。府兵除出征与轮流卫戍外,其余时间均居家种田;农隙时,由折冲都尉统率教习攻战之术。遇有战事,府兵由中央任命将领率领出征,战事结束,便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平时每年须轮流宿卫京师,还需定期镇戍边疆。
府兵制寓兵于农,是一种征兵制。府兵由六等以上农民之精壮子弟组成,平时在家乡耕作劳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遇有战事,则奉命征调,事毕返回所属之折冲府。因此,在府兵制下,凡兵皆农,兵农一体。府兵之兵器、粮食、日常用品,均需自备。加上由于府兵平时务农,生活无异于农民,国家毋须为其负荷军饷,因而节省了大量养兵费用。战争时期,由中央临时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战争结束,兵归其府,将帅则解除兵权。这种措施使军队不至于成为将帅私有,减少了军人拥兵专擅或割据的可能性。
唐高宗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使府兵制失去赖以实施的条件,加之战争频繁,兵役繁重,导致人民避役,士兵逃亡。至玄宗时,番上士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天宝八年(公元749),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正式废止,此后,折冲府只存空名。
3. 通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要说明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政治上,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性逐步遭到破坏。《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南京条约》中的关税协议、领事裁判权等规定,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司法权和关税自主权;《辛丑条约》发展到清政府准许外国在中国部分地区实行军事占领,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以及提高外务部地位便于列强操纵等,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2)经济上,中国的财政经济被列强操纵,中国社会内部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南京条约》规定协议关税,《辛丑条约》则规定以关税做赔款担保,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三个条约都有赔款的规定,其赔款数额越来越大。由于清政府大量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外债,来支付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列强不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财政,而且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凋敝。《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限于东南沿海地区;《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其影响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马关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表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转化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设厂制造,攫取更大利润。列强通过对华贷款竞争、筑路权和投资权的争夺、巨额赔款的掠夺等,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加速了农村破产。
4. 评述阿克巴改革。
阿克巴统治时期(公元1556年~1605年),帝国版图辽阔,各地规划不一,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很尖锐。为了统一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政治方面:阿克巴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皇帝独揽帝国军政最高统治大权,还兼管司法和宗教事务,是全国的最高教长。皇帝以下,除宰相外,设四大臣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分管财政、军需、司法、宗教事务、监察等,各部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理军务,中央另派行政长官掌管税收和民政,并监视总督(阿克巴的政治特点是化行政为军事组织)。还实行统一的军衔等级制度并按军衔高低授予采邑。
(2)宗教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外来统治者与印度本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宗教和民族歧视的传统政策。在统治阶级内部提拔了不少印度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其宗教信仰自由;综合各种宗教教义,创立所谓的“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企图借以统一各宗教,消除矛盾。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下令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规定中央地区把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收实物税地区税率为收获量的1/3;取消了包税制陋习,租税一律由中央派员征收。此外,除注意发展农业外,还特别支持发展工商业,重视修路,鼓励对外贸易。
(4)社会风习方面:废除了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还创办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
阿克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宗教和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收税中的舞弊行为,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改革并没有消除莫卧儿帝国的根本矛盾,阿克巴死后,矛盾再次激化,帝国也逐渐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