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60分。)1. 古代雅典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1)背景:
公元前6世纪初,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独占政治权力的现状,要求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此外当时雅典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平民备受压迫,有引发起义和暴动的危险。梭伦在公元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
(2)改革主要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解除平民的债务和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同时禁止放债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取消债务奴隶制。因负债而被奴役的人立即获得自由,国家还负责赎回那些被卖往国外的人。
②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额,即采取限制措施,以防止土地过分集中,也是对小农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保护。
③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500麦斗级;第二等级为“骑士级”,拥有养马能力的公民;第三等级为“双牛级”;第四等级为“贫农级”。
④设立4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400人议事会作为政府机关,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前3个等级的公民具有当选议事会成员的资格。陪审法庭则对所有公民开放,它是司法制度走向民主化的开始。4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发展成为雅典民主政体的重要机构。
(3)影响:
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分配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民众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从而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与隋唐相比,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史实扼要说明。
与隋唐相比,辽、宋、夏、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不同体现在:
(1)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如南宋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夏、金兴修水利,奖励垦荒。
(3)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如商业活动突破了市与坊的限制,有夜市和瓦肆,出现了纸币——交子、会子,商税大增。
(4)海外贸易尤为频繁。如宋有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初步建立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征收商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
(5)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有进一步发展。如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载粮几万石的远洋海船的制造,景德镇成为瓷都。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一战爆发的原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战的爆发还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根源。
①一战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19世纪7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越了英国和法国,跃升为世界的前两位。随着经济地位的增强,德国抛弃了“大陆政策”,推行“世界政策”,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世界。这样就与英国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英德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②帝国主义国家在激烈的利益竞争中,抛弃了“相互协调”的外交战略,转而采取结盟的策略,通过壮大己方的力量来压制竞争对手。于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③欧洲大国间的结盟对抗直接导致了日益白热化的军备竞赛。德国在奉行“世界政策”后,疯狂扩充海军力量,以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为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其海上霸主地位,也竭力扩张军力。两大军事集团已成剑拔弩张之势。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问题成为各种实力斗争的焦点,各大国都期望通过干涉当地的民族主义斗争而渔翁得利,这其中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最为尖锐。随着地区冲突的加剧,英、法、德等国相继介入巴尔干问题,使这一地区成为引发大规模战争的火药桶。总之,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一战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俄、德、奥帝国相继灭亡,欧洲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美国从战争中获得极大利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也在战争中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一系列革命。在交战各国中,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最深,首先爆发了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和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一战后,战胜国设计并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也嫌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上述隐藏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此外,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一是苏联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使得战后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人类的进步过程不断加速。
4. 湘淮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之关系。
清朝借助湘军和淮军渡过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危机:地方督抚力量的强化与离心倾向的加强,中央权力开始下移,“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始出现。
(1)湘淮军的兴起,使清代兵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湘军建立前,清朝常备军为八旗、绿营。绿营兵为土著世业,将由铨选,饷由户部调拨,兵权握于兵部。湘军既兴,兵自招,将必亲选,饷由帅筹,其制正与绿营相反,故兵为将有。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近代军阀实肇自湘军。1861年冬,曾国藩派李鸿章赴安徽招募练勇,李鸿章依照湘军建制,编练淮军,成为又一支军阀武装。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2)湘淮势力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牵动了晚清的政局。湘淮系地方势力的扩展,反映出汉族士绅在中央政治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道光至同治年间,封疆大吏中,满洲贵族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士绅的比例迅速上升,满汉势力的此消彼长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3)湘淮军的“兵为将有”,控制地方权力,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湘淮军的兴起,标志着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经世派力量的崛起,改变了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湘淮军重要将领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但使司听命于六部,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但湘淮军将帅担任督、抚后,督抚不听部臣指令,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伴随外重内轻的局面的出现,清政府重大决策都必须征求重要督抚的意见,督抚们也积极影响和干预中央决策。
咸、同之后,此种局面益甚,兵卒粮饷皆仰给督、抚。所以湘淮军开启的督、抚专政的局面,实开其后北洋军阀割据纷争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