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二、史料分析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做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问题:结合材料指出文革的性质及应总结的教训。
(1)文革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文革的教训
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阶级以后,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搞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不受干扰,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而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文革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个人崇拜盛行,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使党失去了纠正自己领袖错误的能力。因此,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③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铭记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真主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
材料二:
你们当崇拜真主……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属,当怜悯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
——《古兰经》
问题:2. 材料一反映了伊斯兰教的什么作用?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起来,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创立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3. 材料二反映出《古兰经》的什么特点?
《古兰经》中规定了穆斯林需要恪守的道德规范,同时反映了伊斯兰教的社会政策。说明《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经典,还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60分。)1. 举例简要评述唐朝和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及其影响。
(1)唐朝党争
①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李党领袖李德裕和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以门荫入仕。而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等,多由进士登第,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两派各执一词。李党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强藩,因为节度使强大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牛党大多来自地方州郡,与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害相关,主张姑息处之,希望朝廷承认割据事实。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态度也相去甚远。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利害,两党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当时朝堂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
②影响: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2)明朝党争
①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与唐相似,如明后期朝中的齐党、楚党、浙党只是争权夺利且勾结阉党。另一方面是东林党争。东林党的领袖人物是顾宪成。他为人耿直,主张罢黜奸佞之徒,起用正直之人。他因推举正直人士为阁臣,被神宗降职问罪,后废籍为民。他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等人的支持下修葺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与其弟、进士顾允成以及或罢官、或归省的左都御史高攀龙、南京吏部主事安希范、南京礼部郎中刘元珍、南京工部主事叶茂才、御史钱一本、国子助教薛敷教合称“东林八君子”,形成东林学派。他们切磋学问,教授弟子,抨击时政,身在书院,心怀天下,得到大部分士大夫的支持,被称为“东林党”。天启初年,东林党人陆续被起用,东林党人和正直官员地位上升。那些不被容于清流的官员,投靠魏忠贤,形成“阉党”。东林党人坚持斗争,许多东林党人受到“阉党”的迫害。东林党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四十多年。
②影响:
a.东林党争极大地影响着统治阶级的大政方针,各个党派之间互有胜负,使得明朝的政策经常性的变化,导致百姓生活动荡。
b.东林党争表现在官场之上就是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斗争中往往只根据是否是自己党派内的人而定罪,所以造成了不少的冤狱。
2. 试析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
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历史意义是:
(1)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毁了腐朽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
(2)日耳曼人的征服改变了西欧的土地占有形式。罗马的奴隶主大土地所有制瓦解后,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慢慢转化为个体小农土地。后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
(3)日耳曼人的征服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日耳曼人氏族内部发生分化,封建主、农奴和依附农逐渐形成。
(4)日耳曼人的征服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乡村。
(5)日耳曼人的征服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等三种异元文化,促成了中古西欧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
3.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1)魏晋时期
①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②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2)南北朝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实行“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爆发,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4. 试述中苏关系是如何走向恶化的。
中苏两党、两国曾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之间也由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的破裂。
(1)分歧的由来
①中苏之间的分歧,首先发生在苏共和中共两党之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对内全面否定斯大林,在国际上鼓吹美苏合作,和平过渡,中共认为苏共在这两个问题有片面性。这样,两党之间有了分歧。
②在两国关系方面,苏联想控制中国。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苏联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对中国横加指责,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2)从论战到决裂
①1960年4月22日,列宁诞辰90周年。《红旗》杂志社编辑部发表《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发表《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发表《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不指名地批评苏共领导人的某些观点,由此拉开中苏论战的序幕。
②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苏共发动突然袭击,对中国共产党横加指责,同时将中苏分歧公开化。中国共产党不屈服压力,进行有力抗争。以后,苏联进一步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同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进一步破坏了两国关系。之后,两党之间论战进一步加剧,两党、两国关系逐渐恶化,到1966年3月,两党关系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