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俗文化主题
背景材料 2016年3月4日,山东滨州某街头,一男子被扒得只剩一条红色短裤,还被胶带绑在了公交站牌杆上,内裤塞入杂物。该男子告饶后才被放开,立马落荒而逃,奔跑中被人拽抓内裤,险些走光,引来围观人群哄笑不断。经询问得知,这是一位新郎官娶得漂亮媳妇回家时被众亲友团堵在了家门口闹婚。为了显示喜庆热闹,一些地方的婚礼真的“闹”得不可开交,这固然是一种地方习俗的体现,显示了独特的婚俗文化。不过,山东滨州的这场婚礼,实在闹得有些过分。
诚然,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浓郁的民俗文化,不过民俗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呈现出现代文化气息。试想,新郎在街头仅穿红内裤被绑公交站牌,内裤还被塞上杂物,这算哪门子的民俗文化?说它低俗还算较委婉,不客气一点儿说,这简直就是恶俗,俗不可耐!婚礼的主色调是热烈、热闹,前来祝贺的亲朋宾客整新郎新娘一下,取个乐子,这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让一些不堪入目的习俗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行其道。尤其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如此婚礼场面真的很煞风景,很不合时宜。
在如今的诸多婚礼中,一直延续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婚礼元素,时代的与时俱进,对婚礼这一文化形式,更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婚礼习俗不应与伦理道德相悖,更不应与文明习惯冲突,而应是认真体会婚姻的神圣意义,把婚姻当作双方建立的美好精神家园。
习题 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既是老百姓共同认可的情感方式,也是一种心灵生活方式。冯骥才先生曾提到,“保护民俗需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感情”。请结合背景材料,以“莫让民俗恶俗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内容充实。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范文] 莫让民俗恶俗化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文化表达,民俗文化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表达着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
然而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意义丧失,内涵空洞,甚至变异为“恶俗”的代名词。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从增强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做出努力。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软环境”的建设。唤醒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是打造“软环境”的关键。传统社会的教化手段是从典籍熏陶到社庙说书,从戏曲故事到宗教仪式,而民俗文化却是口口相传、代代相承,这种文化培养了民族的独特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的解体伴随着民间文化的衰落,致使很多人对中华民族民间风俗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他们传统文化观念日渐匮乏。要想在新的时代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导入传统精神内涵,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唤醒公众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软环境”,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的精髓。
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硬管理”的匡正。仅仅依靠公众的自觉意识,无法有效遏制民俗文化的恶俗化,还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执法行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制,研究和制定民俗文化的保护政策,使民俗文化保护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正本清源,清除恶俗,弘扬传统,在扶持力度上加大投入,重视民俗文化传人保护和继承问题,使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
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精微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还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加强制度措施方面的“硬管理”,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实现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解析]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为了避免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随意改造、哗众取宠和过度开发,需要“软硬兼施”,从增强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做出努力。
分论点——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软环境”的建设;遏制民俗恶俗化,需要“硬管理”的匡正。
2.结构
解决问题型。本文思路结构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着重于解决问题。文章开头介绍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引用王安石的名言令主题思想呼之欲出。第二段则直接提出问题,并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并在段末提出总对策——需要“软硬兼施”,从增强意识和制度管理两方面做出努力,为下文分论点做铺垫。第三、第四段承上文观点,从“软环境”“硬管理”两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并加以阐述。末段进一步论述民俗文化之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接着总述解决对策,再次重申观点,深化主题。
二、知识储备
1.事例介绍
(1)盘点江苏人的端午节,无论旅游、购物、餐饮,还是出行,一个鲜明特征是文化浸润更浓郁,让这个被称为“最文化”的传统节日有了新内涵。张家港永联江南田园风情小镇3天迎客2.4万人次,钓粽子比赛、包香包,为游客呈现出一番欢乐图景;宿迁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主打端午亲子游,迷你龙舟赛、亲子皮划艇、现场包粽子等互动活动轮番上演;徐州市民俗馆请来多位香包艺人打“擂台”,让市民感受浓浓的“中国风”。
(2)为了破除农村长期存在的陈规陋习,营造清正的乡风民风社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有关部门向各村(居)发出了移风易俗倡议,得到各村镇的积极响应。在五显镇,相关方案和倡议书已经制订,明确要求机关干部职工带头不参加农村传统节日宴席,村干部之间在农村传统节日不互相请客;洪塘镇各村(居)分别成立移风易俗督导队,在民俗日等重要节点入户宣传、劝导……在倡议书的影响下。往日把人忙得“人仰马翻”的民俗日,如今变得悠闲、清净。
(3)2017年5月24日,首届丝绸之路(甘肃段)民间民俗影像展在甘肃省艺术馆开展。当地10位摄影师围绕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民间民俗,精选出丝路风貌、人文非遗、民风民俗等16个专题共161幅作品参展,通过影像呈现甘肃丝路文化带的独特魅力。摄影师们将锐利的镜头对准了丝路长城、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河西人家、巴藏风情、皮影戏这些甘肃丝路文化带上的乡情乡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2.知识拓展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据《2013—2017年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象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的,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但由于总体战略不够清晰、产业布局混乱、产业创意力量的薄弱分散,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遭遇瓶颈。
三、精彩语句
1.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2.祭奠奢侈却无哀思,婚礼狂欢却无爱情,节日破费却无温情。
3.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精微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还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