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口腔执业医师分类模拟6
A1型题
1. 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点是
A.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B.分子量降低
C.溶解性增加
D.生物学活性丧失
E.共价键被破坏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变性概念的掌握程度。蛋白质变性的定义是: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水溶性降低,结晶能力消失,溶液黏度增加,易被蛋白酶水解,生物学活性往往丢失。以上5种备选答案描述中只有D符合上述蛋白质变性的表现。
2. 核酸变性后,所产生的理化性质改变是
A.增色效应
B.最大吸收波长发生转移
C.失去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D.溶液黏度增加
E.磷酸二酯键断裂
A
B
C
D
E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核酸理化性质的掌握情况。核酸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等)作用下,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开,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成为单链,即DNA变性。DNA在解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DNA在紫外区260nm处的吸光值增加,因此呈现增色效应。DNA变性并不产生吸收波长发生转移和磷酸二酯键的断裂。DNA属生物大分子,具有大分子的一般特性,其溶液也表现为胶体溶液性质,具有一定的黏度。DNA变性将导致一些物理性质的改变,如黏度降低,密度、旋转偏振光的改变等。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B、C、D和E是错误的。
3. 下列有关酶概念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内的无机催化剂
B.催化活性都需要特异的辅酶
C.对底物都有绝对专一性
D.能显著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E.体内催化作用不受任何调控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考查酶的概念、结构、作用机制等相关知识。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从结构组成上可分为“单纯蛋白质的酶”和“结合蛋白质的酶”两类,结合蛋白质的酶除蛋白质部分外尚有非蛋白质成分——辅基或辅酶。酶催化底物反应具有绝对、相对和立体异构特异性(即专一性),视酶而定。酶能加速反应进行是通过酶-底物复合物形成,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缩短达到反应平衡点的时间,即加速一个化学反应。对照上述知识,A答案突出了“无机催化剂”显然是错误选择。体内代谢调节最终多是通过酶调节的,因此E也显然是错误的。较容易混淆的是B(催化活性都需要特异的辅酶)和C(对底物都有绝对专_性),但两个备选答案均有绝对化词“都”,还是容易引起考生注意而予以排除的。并非所有的酶都需要辅酶,许多酶和底物的专一性具有相对性。
4. 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均起作用的酶是
A.丙酮酸羧化酶
B.磷酸甘油酸激酶
C.果糖二磷酸酶
D.丙酮酸激酶
E.葡糖激酶
A
B
C
D
E
B
[解析] 本题考核糖酵解和糖异生中的酶,旨在考查考生对糖代谢途径的掌握情况。在糖酵解反应中,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与3-磷酸甘油酸互变,反应可逆,因此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均起作用。丙酮酸激酶和葡糖激酶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和果糖二磷酸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这些酶催化的反应均不可逆,不可能同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起作用。如果考生不知道磷酸甘油酸激酶,则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糖酵解和糖异生的关键酶是大纲要求的,它们催化的反应均不可逆,不可能同时催化糖酵解和糖异生反应,只要掌握了糖酵解和糖异生的关键酶,这道题就可以答对了。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A、C、D和E是错误的。
5. 下列关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叙述,正确的是
A.ADP磷酸化作用继续,氧利用增加
B.ADP磷酸化作用继续,但氧利用停止
C.ADP磷酸化停止,但氧利用继续
D.ADP磷酸化无变化,但氧利用停止
E.ADP磷酸化停止,氧的利用也停止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考核氧化磷酸化的调节,旨在考查考生对氧化磷酸化的掌握情况。细胞内ATP形成的主要方式是氧化磷酸化,即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解偶联是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即物质脱下的氢仍然可以通过递氢递电子交给O
2
生成H
2
O,即氧化过程可以继续。但是在递氢递电子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TP,即磷酸化过程停止。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A、B、D和E是错误的。
6. 脂肪酸β-氧化和酮体生成共同的中间产物是
A.乙酰乙酰CoA
B.甲基二羟戊酸
C.草酰乙酸
D.乙酰乙酸
E.β-羟丁酸
A
B
C
D
E
A
[解析] 本题考核脂肪酸β-氧化和酮体生成的基本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脂代谢主要途径的掌握情况。乙酰乙酰CoA是脂肪酸β-氧化和酮体生成的共同中间产物。脂肪酸β-氧化的最后阶段所产生的含有4个碳的β-酮脂酰CoA即是乙酰乙酰CoA。在酮体生成过程中,2分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下,也可生成乙酰乙酰CoA,乙酰乙酰CoA进一步生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然后裂解后生成酮体。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是酮体的主要成分,草酰乙酸则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B、C、D和E是错误的。
7. 氨由骨骼肌组织通过血液向肝进行转运的机制是
A.三羧酸循环
B.鸟氨酸循环
C.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D.甲硫氨酸循环
E.ATP循环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考核氨的转运,旨在考查考生对血氨代谢的掌握情况。骨骼肌中的氨基酸经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成丙氨酸,再经血液运到肝释放出氨,用于合成尿素。在肝中丙氨酸转氨基后生成的丙酮酸又可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再由血液输送到肌组织利用。这就是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是氨由肌组织通过血液向肝进行转运的机制。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质和氨基酸等彻底氧化分解、互变和产生能量的机制。鸟氨酸循环是氨在肝生成尿素的机制。甲硫氨酸循环是甲硫氨酸的重要代谢途径,通过甲硫氨酸循环,将甲硫氨酸与一碳单位代谢和维生素B
12
及叶酸功能联系起来。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A、B、D和E是错误的。
8. 能够干扰谷氨酰胺参与合成嘌呤核苷酸的物质是
A.氮杂丝氨酸
B.6-巯基嘌呤
C.5-氟尿嘧啶
D.甲氨蝶呤
E.阿糖胞苷
A
B
C
D
E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掌握情况。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过程可以被一些抗代谢物所拮抗,从而影响核苷酸乃至核酸的代谢。如氮杂丝氨酸能够干扰谷氨酰胺参与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代谢;6-巯基嘌呤可通过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代谢的关键酶而干扰嘌呤核苷酸的合成;5-氟尿嘧啶可以转变成FdUMP,FdUMP与dUMP结构相似,是胸苷酸合酶的抑制剂,使dTMP合成受到阻断。甲氨蝶呤是叶酸的类似物,能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抑制一碳单位代谢,从而影响核苷酸的合成;阿糖胞苷能抑制CDP还原成dCDP,从而影响DNA的合成。因此,在上述备选答案中,只有A是正确的。
9. 下列关于DNA复制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需要RNA参与
B.新生DNA链沿5′→3′方向合成
C.DNA链的合成是半不连续的
D.复制是定点双向进行的
E.需要DNA聚合酶
A
B
C
D
E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DNA复制基本特征的掌握程度。DNA复制具有半保留性和半不连续性等特征。DNA复制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形成复制叉。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生链。复制时先合成RNA引物,然后新生链从5′至3′方向延伸,需要DNA聚合酶参与。本题正确答案是A。
10. 下列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原料的是
A.dAMP、dGMP、dCMP、dTMP
B.dATP、dGTP、dCTP、dTTP
C.dADP、dGDP、dCDP、dTDP
D.dATP、dGTP、dCTP、dUTP
E.dAMP、dGMP、dCMP、dUMP
A
B
C
D
E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合成DNA的4种核苷酸的记忆。DNA合成的原料应该是4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即dATP、dTTP、dCTP和dGTP。本题正确答案是B。
11. 链霉素抑制结核杆菌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其DNA聚合酶
B.抑制其转肽酶
C.抑制其RNA聚合酶
D.与核糖体小亚基结合并改变其构象
E.抑制其拓扑异构酶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理解。链霉素可结合结核杆菌核糖体小亚基并改变其构象,从而引起读码错误,使细菌蛋白质合成受阻。本题正确答案是D。
1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是
A.DNA
B.siRNA
C.mRNA
D.rRNA
E.tRNA
A
B
C
D
E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物大分子体内合成时的各种模板的记忆,或要求考生熟记所列各种核酸的功能。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是mRNA。而RNA的合成需要DNA作为模板,siRNA是小片段干扰RNA,本题正确答案是C。
13. 下列关于受体与配体结合特点选项中错误的是
A.高度专一性
B.高度亲和力
C.可饱和性
D.不可逆性
E.非共价键结合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受体与配体结合特点的理解。受体与配体结合特点为高度专一性、高度亲和力、可饱和性、可逆性、非共价键结合。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并发挥生物学作用后,两者需解离,受体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被细胞再利用,所以是可逆性的结合。本题正确答案是D。
14. G蛋白所指的酶或蛋白质是
A.蛋白激酶A
B.鸟苷酸环化酶
C.蛋白激酶G
D.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E.鸟苷酸结合蛋白
A
B
C
D
E
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G蛋白分子组成、酶催化性质及上下游分子关系的记忆。G蛋白是由α、β、γ亚基组成并结合GDP,因此也属于鸟苷酸结合蛋白,其α亚基具有内在GTP酶活性,将GTP水解成GDP,但不是鸟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催化GTP转变成cGMP。本题正确答案是E。
15. 可识别并切割DNA分子内特异序列的酶称为
A.限制性外切核酸酶
B.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C.非限制性外切核酸酶
D.非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E.DNA酶(DNase)
A
B
C
D
E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水解DNA多种酶的异同及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概念的理解。所谓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就是指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通常不用非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或非限制性外切核酸酶一词。DNA酶是一种催化DNA水解的非特异性酶。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A2型题
1. 女,48岁。右下第一磨牙残冠,邻牙未见松动,建议拔除后义齿修复。拔除时需麻醉的神经有
A.下牙槽神经、舌下神经和颏神经
B.舌神经、颊神经和颏神经
C.下牙槽神经、舌下神经和颊神经
D.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颏神经
E.颊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
A
B
C
D
E
E
[解析] 本题属理解分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叉神经在口腔内的分布。根据三叉神经在口腔内的分布,下牙槽神经支配下颌牙齿及其牙周膜,舌神经支配下颌牙齿的舌侧牙龈,颏神经支配下颌前牙的唇侧牙龈,颊神经支配下颌后牙的颊侧牙龈。因此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时,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必须麻醉。答案E是正确的。
2. 一患者因腮腺区外伤,临床检查出现额纹消失,损伤的面神经分支为
A.下颌缘支
B.额支
C.上颊支
D.颞支
E.颧支
A
B
C
D
E
D
[解析] 本试题属理解分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面神经分支与分布。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味觉纤维及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中运动纤维为主要组成部分,支配面部表情肌等。在腮腺内分支有五支:①颞支,分布于额肌等,受损后,同侧额纹消失;②颧支,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等,受损后眼睑不能闭合;③颊支,分布于上唇肌、鼻翼肌等,受损后出现鼻唇沟变浅、鼓腮无力等;④下颌缘支,分布于降口角肌等,受损后患侧口角下垂和流口水;⑤颈支,分布于颈阔肌,受损后,影响颈阔肌运动。选项B为干扰选项,面神经无此分支。选项D正确。
3. 男,55岁。面瘫5天,经检查,表现为: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障碍。提示面神经的损伤部位是
A.面神经主干损伤
B.面神经在鼓索与镫骨肌神经之间损伤
C.面神经在镫骨肌神经与膝状神经节之间损伤
D.面神经在鼓索分出处的远端损伤
E.面神经在膝状神经节与内耳门之间损伤
A
B
C
D
E
B
[解析] 本试题属理解分析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面神经分支与分布。面神经以茎乳孔为界,分为面神经管段和颅外段。其中面神经管段有膝状神经节,分支有:①岩大神经,支配泪腺等;②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③鼓索,分布于舌前2/3味觉与下颌下腺、舌下腺等。根据题干中病例的症状,有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提示鼓索支受损,而没有听觉过敏,提示镫骨肌神经未受损,因此答案B正确。
4. 女,30岁。近1个月来自觉两侧咬肌、颞肌酸痛,上下颌牙齿找不到合适的咬合位置。1个月前因右下第一磨牙慢性牙髓炎做根管治疗及充填治疗。检查:两侧咬肌、颞肌有触压痛,两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压痛(±),右下第一磨牙叩痛(±)。其原因最可能是
A.根尖周炎
B.牙周炎
C.早接触
D.磨牙症
E.精神紧张
A
B
C
D
E
C
[解析] 咬合高点(早接触)可以导致牙尖交错
咬合不适、不稳定,出现咬合痛;有的患者表现为肌功能紊乱为主,出现咀嚼肌压痛;早期颞下颌关节可无明显症状。结合牙髓炎治疗病史和临床检查,可以判定为充填物造成的早接触点影响了正常咬合,并导致咀嚼肌疼痛。
5. 男,50岁。因下颌不能闭合来口腔急诊就诊。患者在晚间打哈欠(大张口)时感到两侧颞下颌关节区疼痛,随后不能闭口。临床检查可见前牙呈开
、反
。下颌前伸,两颊变平,耳屏前方触诊有凹陷。患者为何种类型的颞下颌关节脱位,髁突位于何处
A.前脱位,髁突位于关节结节的前上方
B.前脱位,髁突位于关节结节的下方
C.后脱位,髁突位于关节结节的后上方
D.后脱位,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后方
E.后脱位,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后下方
A
B
C
D
E
A
[解析] 大张口运动开口超过一定限度时,髁突带动关节盘沿关节结节的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在盘突复合体滑行过程中,髁突继续向前方旋转,此时翼外肌下头处于紧张状态,二腹肌出现强烈收缩,牵引下颌向下后方增大开口度至极限,导致髁突位于关节结节的前上方不能自行回到关节窝中。
6. 男,70岁。上下牙列缺失,上下总义齿修复,使用8年。患者主诉为上下全口义齿易掉,咀嚼无力。检查:正中
位时面下1/3垂直距离过低,义齿严重磨损,义齿固位和稳定性差。戴用这样的不良修复体对进食最主要的影响是
A.咀嚼效率低,硬韧性食物不易嚼碎
B.义齿不稳定,尚可嚼碎硬韧性食物
C.剩余牙槽骨骨密质低
D.对食物味道的品尝能力下降
E.以上影响都有
A
B
C
D
E
A
[解析] 当自然牙列由全口义齿所替代,许多因素显著地影响咀嚼活动。其中有牙周膜机械感受器缺失,黏膜的移动性,义齿基托的移动,舌肌、颊肌对义齿稳定性的影响,咀嚼力承托区的降低,垂直距离的降低。全口义齿使用时间过长,由于剩余牙槽骨吸收导致基托与黏膜不密合,固位不良,人工牙的磨损丧失了解剖形态,垂直距离降低致使提颌肌不能发挥较好的收缩功能,这些问题可以集中反映在全口义齿咀嚼效率低。对食物味道品尝能力下降是在戴用全口义齿之初就出现的问题。
7. 女,24岁。因左侧关节开口初、闭口末单声弹响来院治疗。临床检查发现患者在开口过程中下颌有偏斜发生。导致这种下颌开口型不正常的主要原因是
A.弹响的出现,使患者精神紧张,而使两者咀嚼肌力不一致
B.左侧颞下颌关节内结构出现紊乱
C.患者可能有咬合关系不良
D.右侧咀嚼肌比左侧咀嚼肌力量减小
E.以上都不是
A
B
C
D
E
B
[解析] 颞下颌关节弹响说明关节盘和髁突的运动不够协调,而开口偏斜则说明关节盘的移位导致两侧髁突的运动不一致。因此存在颞下颌关节内部的结构紊乱。
8. 某患者因右侧关节痛、开口受限来院就诊。检查:开口度28mm,开口型偏右侧,右侧髁突动度明显低于左侧。患者否认外伤史。颌面部其他部位触诊无压痛,右侧关节造影显示为右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开口下颌右偏的原因是
A.右侧关节盘妨碍右侧髁突运动,导致下颌在开口过程中右偏
B.由于右侧关节有疼痛,而使左侧关节的功能发挥过度,出现下颌开口时右偏
C.由于右侧关节疼痛,而使右侧咀嚼肌比左侧咀嚼肌力量减小
D.可能是牙齿咬合关系不良
E.以上都不是
A
B
C
D
E
A
[解析] 关节盘的不可复性前移位导致右髁突运动受限,进而出现下颌开口运动时向患侧偏斜。
9. 女,19岁。因下颌后缩和远中错
进行正畸,经过1.5年的治疗,在牙尖交错咬合时,上下牙列接触较好,但咀嚼食物时只有最后上下磨牙有咬合接触。分析原因可能是
A.牙位与肌位不协调
B.牙位与肌位协调
C.牙位与姿势位协调
D.牙位与姿势位不协调
E.牙位与牙尖交错位不协调
A
B
C
D
E
A
[解析] 牙尖交错
时下颌骨的位置称牙尖交错位,也称牙位。由下颌姿势位通过主动肌肉收缩上提下颌达到初始的
接触时,下颌的位置为肌接触位(肌位)。正常咬合肌位是与牙位一致。如果在闭合过程中遇到干扰,不能直接到达牙尖交错
,则为肌位与牙位不调,
便是不稳定的。患者咀嚼时提颌肌收缩上提下颌达到肌位,由于肌位与牙位不调,所以只有个别后牙接触。
10. 男,30岁。1个月前打哈欠后出现左关节区疼痛及张口受限,伴咀嚼和侧方运动痛。无关节弹响史。检查:张口度25mm,被动张口度35mm,张口末下颌偏向左侧,相当左侧下关节处有压痛,左侧后牙不能咬合。应诊断为
A.左侧颞下颌关节脱位
B.右侧颞下颌关节脱位
C.左侧翼外肌痉挛
D.右侧翼外肌痉挛
E.左侧嚼肌痉挛
A
B
C
D
E
C
[解析] 翼外肌有牵引髁突的作用,在其痉挛的状态下可发生关节区疼痛及张口受限,影响咬合等情况。
11. 男,65岁。上颌缺失两侧第一、第二磨牙及左侧尖牙,下颌后牙磨耗较重,后牙的颊尖和舌尖磨耗均较重。临床修复时,人工牙的选择应为
A.有尖牙
B.无尖牙
C.牙尖斜度大
D.牙尖斜度小
E.线性
A
B
C
D
E
D
[解析] 人工牙的选择应该和天然牙的形态协调。
12. 患儿男,3岁。在常规检查口腔情况时,发现所有乳牙均已萌出,并且已建立咬合关系,临床检查发现下列4种情况,不符合这一年龄段
关系特点的是
A.牙齿排列较紧密
B.切缘和
面没有明显的磨耗
C.上下颌的乳磨牙有
接触
D.下颌第二乳磨牙在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达一个牙尖
E.下颌第二乳磨牙与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平齐
A
B
C
D
E
D
[解析] 完整的乳牙
约在2岁半时建成,维持至约4岁,此期间上下牙列间关系的特征为:相邻牙排列紧密,切缘及
面尚无明显磨耗,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
13. 女,25岁。在做下颌运动轨迹检查时发现:患者在闭口末期,从牙有接触开始到牙齿完全咬合住这一阶段,冠状面的切点运动轨迹向右侧有偏斜,出现这一段异常下颌运动轨迹最可能的原因是
A.闭口末端,咀嚼肌施力两侧不均匀
B.两侧颞下颌关节有结构性差异
C.口内某些牙的接触早于其他牙齿的接触
D.可能是偶然因素
E.牙列畸形
A
B
C
D
E
C
[解析] 正常的牙尖交错位个体,双侧肌肉活动是对称和有力的,肌肉与牙位一致。当牙出现早接触时,牙位与肌位不调,出现牙尖交错位的滑动而形成切点运动轨迹的偏斜。
14. 男,50岁。因“口内多数牙齿缺失,要求修复”来医院治疗。患者平躺在治疗椅上,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口腔在不说话、不咀嚼、不吞咽时,上下颌牙弓脱离接触。此时,患者下颌所处的位置是
A.息止颌位
B.牙尖交错位
C.下颌姿势位
D.正中
位
E.以上都不是
A
B
C
D
E
E
[解析] 下颌姿势位(既往也称为息止颌位、下颌休息位)是指当个体端坐、头直立位时,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的时候,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弓自然分开不接触,下颌所处的位置。该患者是在平躺位,虽然上下牙弓之间有间隙存在,但体位不正确,所以不能确定为下颌姿势位。
15. 男,60岁。近1周来指关节等多处关节疼痛。门诊化验血尿酸为0.5mmol/L,诊断为痛风,服用别嘌醇后缓解。下列选项中,能以尿酸为代谢终产物的物质是
A.嘧啶核苷酸
B.嘌呤核苷酸
C.葡萄糖
D.脂肪酸
E.丙氨酸
A
B
C
D
E
B
[解析] 本题考核嘌呤碱分解代谢产物。嘌呤核苷酸或嘌呤在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是尿酸,痛风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
16. 男,50岁。右上腹部隐痛2周,食欲缺乏并有呕吐。体检:体温37.6℃,神清,皮肤轻度黄染,腹平,肝肋下1指、质软。可作为黄疸鉴别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清总胆固醇与胆固醇酯
B.血清总胆红素与1分钟胆红素
C.血清白蛋白
D.血清碱性磷酸酶
E.血清淀粉酶
A
B
C
D
E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胆红素代谢和黄疸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了解及其他备选答案的检查意义。正常人胆红素的生成与排泄维持动态平衡,使得血浆中胆红素含量甚微。肝对该平衡的维持起重要作用。任何原因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和(或)肝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正常人血浆胆红素总量为3.4~17.1μmol/L(0.2~1mg/dl),其中约80%是未结合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1分钟胆红素是指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重氮试剂迅速产生颜色反应。血清总胆固醇与胆固醇酯、血清白蛋白、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清淀粉酶的测定与黄疸的鉴别诊断没有直接的关系。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B1型题
A.颞下颌韧带
B.蝶下颌韧带
C.关节囊
D.茎突下颌韧带
E.盘锤韧带
1. 限制下颌过度向前运动的是
A
B
C
D
E
D
[解析] 属理解分析题,考核关节韧带的功能。与下颌运动有关的关节韧带共有3对。茎突下颌韧带起于茎突,向前下止于下颌角及下颌支后缘,其作用为防止下颌过度前伸,故选项D正确。
2. 悬吊下颌并保护进入下颌孔的血管、神经的是
A
B
C
D
E
B
[解析] 蝶下颌韧带起于蝶骨角棘,止于下颌小舌和下颌孔下缘。故此韧带可悬吊下颌并保护进入下颌孔的下牙槽神经、血管。选项B正确。
3. 防止下颌侧方脱位的是
A
B
C
D
E
A
[解析] 颞下颌韧带起于颞骨关节结节的外侧,分为浅、深两层。浅层斜向后下,附着于髁突颈的外侧面;深层水平向后,附着于髁突外极和关节盘的后部,可防止关节向侧方脱位。选项A正确。
A.第三磨牙
B.上颌第一磨牙
C.下颌第一磨牙
D.上颌第二磨牙
E.下颌第二磨牙
4. 常作为寻找腮腺导管口标志的牙是
A
B
C
D
E
D
[解析] 本试题属基本知识题,考核牙体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腮腺导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因此选项D正确。
恒牙中第三磨牙由于退化的原因,常常有先天缺失。因此选项A正确。
上颌第一磨牙
面上近中舌尖三角嵴和远中颊尖三角嵴斜形相连形成斜嵴,是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因此选项B正确。
5. 常有先天缺失的牙是
A
B
C
D
E
A
6.
面有斜嵴的牙是
A
B
C
D
E
B
A.圆孔
B.棘孔
C.卵圆孔
D.眶上裂
E.茎乳孔
7. 面神经出颅的部位是
A
B
C
D
E
E
[解析] 本试题属基本知识题,考核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走向。棘孔中没有神经通过,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面神经从茎乳孔出颅。因此选项E正确。
上颌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第二支,经圆孔出颅达翼腭窝上部。因此选项A正确。
下颌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第三支,经卵圆孔出颅。因此选项C正确。
眼神经为三叉神经的第一支,经眶上裂出颅。因此选项D正确。
8. 上颌神经出颅的部位是
A
B
C
D
E
A
9. 下颌神经出颅的部位是
A
B
C
D
E
C
10. 眼神经出颅的部位是
A
B
C
D
E
D
A.颞下颌关节上腔的转动与下腔滑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
B.发生在颞下颌关节上腔的转动
C.发生在颞下颌关节上腔的滑动
D.发生在颞下颌关节下腔的转动
E.下腔的转动与上腔的滑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
11. 单纯转动运动是
A
B
C
D
E
D
[解析] 单纯转动运动主要发生在关节下腔;单纯滑动运动主要发生在关节上腔;滑动兼转动运动是下腔的转动与上腔的滑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
12. 单纯滑动运动是
A
B
C
D
E
C
13. 滑动兼转动运动是
A
B
C
D
E
E
A.Spee曲线
B.纵
曲线
C.横
曲线
D.
平面
E.补偿曲线
14. 由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的平面称为
A
B
C
D
E
D
[解析]
平面是由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角(近中邻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假想的平面。Spee曲线是由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切嵴,尖牙的尖,第一、第二前磨牙颊尖,第一、第二磨牙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连成的一条凹向上的线。补偿曲线是上颌纵
曲线后段。横
曲线是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的一条凸向下的曲线。
15. 连接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嵴,尖牙的尖,第一、第二前磨牙颊尖,第一、第二磨牙近中颊尖、远中颊尖的一条向下凸的线称为
A
B
C
D
E
B
16. 由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切嵴,尖牙的尖,第一、第二前磨牙颊尖,第一、第二磨牙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连成的一条向上凹的线称为
A
B
C
D
E
A
17. 上颌纵曲线后段从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起逐渐向上弯曲称为
A
B
C
D
E
E
18. 连接两侧同名磨牙的颊尖、舌尖形成的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称为
A
B
C
D
E
C
A.从上下牙颊尖相对到下牙颊尖的颊斜面依上牙颊尖的舌斜面滑行
B.下颌后牙舌尖颊斜面沿上后牙颊尖舌斜面向舌侧继续滑行,约到一半处分离
C.工作侧上下颌后牙的同名尖彼此相对
D.由正中
向上、向前、向上至对刃
E.由对刃
滑行回归至牙尖交错
19. 前牙切割运动发挥功能的阶段是
A
B
C
D
E
E
[解析] 切割功能主要通过下颌前伸咬合实现。开始时,下颌从牙尖交错位或姿势位向下前方伸出,继则上升,使上下前牙咬住食物,用力切割。在穿透食物后,下切牙的切缘顺沿上切牙舌面的方向回到牙尖交错位。下颌由切牙对刃位滑到牙尖交错位的运动(由对刃
滑到牙尖交错
),是发挥功能的阶段。后牙捣碎和磨碎食物,由下牙弓随下颌向一侧运动到上下牙颊尖相对位即行向上,使上下牙的颊尖相咬合,而后下牙颊尖的颊斜面即依上牙颊尖的舌斜面滑行,是发挥功能的阶段。
20. 后牙
运循环发挥功能的阶段是
A
B
C
D
E
A
A.酪氨酸
B.赖氨酸
C.谷氨酸
D.组氨酸
E.瓜氨酸
21. 可以作为一碳单位原料的氨基酸是
A
B
C
D
E
D
[解析] 本题考核“氨基酸的代谢”。一碳单位是指在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的总称。一碳单位主要来源于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鸟氨酸循环是肝利用氨生成尿素的过程,其中瓜氨酸参与了鸟氨酸循环,瓜氨酸是由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缩合而成。
22. 能够直接参与鸟氨酸循环的氨基酸是
A
B
C
D
E
E
A.DNA聚合酶
B.核酶
C.RNA聚合酶
D.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E.DNA连接酶
23. 参与DNA转录的酶是
A
B
C
D
E
C
[解析] 主要考查考生对参与DNA转录的酶的理解及区分其他酶的作用。参与DNA转录的是RNA聚合酶,以合成RNA。而DNA聚合酶参与DNA合成;DNA连接酶是在DNA复制过程中连接冈崎片段;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核酶主要催化RNA的水解。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4. 化学本质为核糖核酸的酶是
A
B
C
D
E
B
[解析] 主要考查考生对核酶概念及与其他催化核酸的酶差别的掌握程度。某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在RNA合成后的剪接修饰中具有重要作用。核酶的作用与DNA聚合酶、RNA聚合酶、DNA连接酶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完全不同。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A1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2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1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