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符考试题库B12
现在是:
试卷总分:100.0
您的得分:
考试时间为:
点击“开始答卷”进行答题
交卷
评分
存入我的题库
晒成绩
打印模式
隐藏答案解析
打印
下载
背景
字体
较大
大
中
小
较小
退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分类模拟1
A1型题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B.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A
B
C
D
E
D
2.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心是
A.形体官窍
B.六腑
C.五脏
D.经络
E.奇恒之腑
A
B
C
D
E
C
3.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A
B
C
D
E
E
4.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B.疾病过程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和体征
D.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疾病过程中的体征
A
B
C
D
E
D
[解析]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一般指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症”是疾病的具体表现。
5. 同病异治之“异”,是指
A.证候之异
B.病因之异
C.病因和证候之异
D.病因和病位之异
E.病性和病位之异
A
B
C
D
E
A
6.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A.麻疹
B.水痘
C.头痛
D.风寒表实
E.恶寒
A
B
C
D
E
D
7.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A.肺痈
B.自汗
C.肝阳上亢
D.消渴
E.心血亏虚
A
B
C
D
E
B
8. 感冒治法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不同,其理论依据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辨病论治
D.同病同治
E.异病异治
A
B
C
D
E
A
[解析]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在其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证不同,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采用的治法也不一样。感冒治法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证不相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9. 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是
A.天气
B.精气
C.阳气
D.阴气
E.清气
A
B
C
D
E
B
10. 构成宇宙本源的是
A.天气
B.地气
C.阳气
D.阴气
E.精气
A
B
C
D
E
E
11. 首先提出“精气”概念的著作是
A.《吕氏春秋》
B.《论衡》
C.《管子》
D.《淮南子》
E.《道德经》
A
B
C
D
E
C
12.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A.阳气
B.地气
C.精气
D.阴阳
E.天气
A
B
C
D
E
C
13. 阴阳的概念,最确切的是
A.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阳即是矛盾
C.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相互关联的事件
E.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A
B
C
D
E
E
14. 下列选项属于阳的事物或现象是
A.下降
B.静止
C.寒冷
D.明亮
E.面色晦暗
A
B
C
D
E
D
15. 《内经》所说阴阳之征兆是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内与外
E.动与静
A
B
C
D
E
B
16. 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前半夜
B.下午
C.上午
D.中午
E.后半夜
A
B
C
D
E
B
17. 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A
B
C
D
E
D
18. 从夏至秋及冬的气温变化,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交感互藏
A
B
C
D
E
C
19.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交感互藏
B.互根互用
C.对立制约
D.相互转化
E.消长平衡
A
B
C
D
E
C
20. “重阳必阴”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交感互藏
A
B
C
D
E
D
[解析] 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即阳气盛极到一定程度,可以向阴的方向转化。
21. “阴平阳秘”依据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交感互藏
C.互根互化
D.相互转化
E.相互为用
A
B
C
D
E
A
22. 阴阳的转化是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A
B
C
D
E
A
[解析]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极”,以及“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灵枢·论疾诊尺》)的“甚”,即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程度,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所以,阴阳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它在重、极、甚的情况下可以发生转化。
23. “阴中求阳”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A
B
C
D
E
B
2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相互转化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对立制约
E.交感互藏
A
B
C
D
E
B
[解析]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25. “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A
B
C
D
E
B
26. “阴损及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A
B
C
D
E
B
[解析]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这正是阴阳互根的表现。
27.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指
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
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
A
B
C
D
E
C
28.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A
B
C
D
E
E
29. 不属于阴阳的特定性质的是
A.相关性
B.绝对性
C.普遍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A
B
C
D
E
B
30. “阴胜则阳病”所体现的阴阳失调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依存
C.相互促进
D.相互转化
E.相互为用
A
B
C
D
E
A
[解析] “阴胜则阳病”的本意为阴寒之气过盛即可损伤阳气,其反映的阴阳关系是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31. 下列选项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阳盛伤阴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A
B
C
D
E
C
32. 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A
B
C
D
E
B
33. 五脏分阴阳,肾的阴阳属性是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A
B
C
D
E
D
34. 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A.阳偏衰
B.阳亢盛
C.阴偏盛
D.阴偏衰
E.阴胜则阳病
A
B
C
D
E
B
B1型题
A.天人合一
B.阴平阳秘
C.整体观念
D.形神合一
E.辨证论治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
A
B
C
D
E
C
2. 中医学的治疗特点是
A
B
C
D
E
E
[解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治疗特点是辨证论治。
A.脑
B.肝
C.心
D.五脏
E.经络
3.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
B
C
D
E
D
4.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A
B
C
D
E
C
[解析]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了五大功能系统。心为君主之官,主宰有机整体。
A.阴阳说
B.水地说
C.五行说
D.元气说
E.云气说
5. 气的概念源自
A
B
C
D
E
E
6. 精气概念源自
A
B
C
D
E
B
[解析]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沿革,经历了气与“云气说”、精气与“水地说”的不同演变,最后发展成为中医学的本原论和中介论。
A1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B1型题
1
2
3
4
5
6
深色:已答题 浅色:未答题
提交纠错信息
评价难易度
提交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