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慈善生于人性而长于制
慈善,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黏合剂,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里,慈善贯穿始终。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字里行间的悲悯与慈爱,是浩瀚宇宙中渺小人类对彼此的关爱与扶持。慈善,生于人性,但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依靠稳定机制。
慈善源于人性的爱。乌鸦反哺、羔羊跪乳,飞禽走兽之间尚有亲情仁爱之举,何况人类。当我们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个人对长辈和晚辈的爱就转化成“慈善”。这时,慈善超越了一般的父母之情、亲友之爱,它成了对陌生人的关切,是超越个体的大爱。自古以来,从践行“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墨子到主张“民胞物与”的张载,从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到吟唱“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于谦,不同仁者心中的慈善都源自人性中的爱。
人性的恶常常让慈善行为误入歧途。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善与恶往往相伴而生。前有知乎“大V”童瑶上演双簧苦情戏骗取善款,后有网络主播凉山直播公益捐款骗取粉丝打赏,捐赠者弄虚造假的根源在于慈善行为能带来美誉,进而获得利益,而受赠者的夸大其词多少都有着诈捐的嫌疑。从中可以看出,人性的恶常常让人们戴上伪慈善的面具,趋利前行。而在另一层面,网络逼捐也将慈善逼入了死胡同。每当有天灾人祸需要救援时,就会有网友站出来苛责他人该捐多少,这种以慈善之名行道德绑架之实的行为,隐藏着的是围观群众“眼红”财富的小心思,抹黑的是慈善的名声。
要实现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还需仰赖稳定机制。“互联网+公益”时代,个体“悲情秀”屡屡上演,人们线上捐款时多会心生疑窦。个人求助媒体不能说毫无意义,但这种行为实则反映了我国现代公益制度尚不成熟的现状。2011年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也由此在人们心中大打折扣。慈善组织“灯下黑”现象不断透支着人们的善意,使得慈善事业步履维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依靠稳定机制。鉴于此,我国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慈善法,着力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此举为慈善事业实现长足发展筑牢了基石。
人性的爱滋生慈善,人性的恶误导慈善。只有让慈善循着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机制稳定运行,让更多的人能在机制内得到救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才能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