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1. 简述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油画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和其中的装饰意味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2. “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六法”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色及构图。而“传移模写”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低的标准。
3. 简述如何处理教学重点。
(1)提前预习。学生提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能够主动领会和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保证时间。在突出重点上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备课时要合理安排重点内容和教学时间。
(3)着重讲解。教师教学要有详略之分,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上多用时间思考和探索。
(4)着重示范。教学重点所在的地方教师需要反复讲解,适时地引导示范,并通过反复强调不断加深对教学重点的印象。
(5)板书提示。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写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 以《色彩的感染力》一课为例,列举三种评价美术作业的方法。
(1)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展列出来,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再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2)教师为每位学生的作品给出等级,同时为每幅作品给出评语。
(3)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创作思路、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三、案例分析题1. 王老师在《卡通画》课(1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直接展示手中的卡通玩具,提问:这个玩具是什么做出来的?有哪些组成部分?(此活动用时10分钟)
(2)由卡通玩具引入欣赏卡通形象,感受、体验和学会分析卡通形象。问:欣赏这些卡通形象,它们在造型方面有什么特点?(此活动用时20分钟)
(3)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中国的卡通明星,了解中国优秀的卡通形象设计师,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活动用时10分钟)
(4)教师讲解简要制作步骤。(此活动用时2分钟)
(5)下课时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模仿绘画卡通形象。(此活动用时3分钟)
问题:你认为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分析其原因。
不合理。
(1)教学目标没有实现。王老师的《卡通画》(1课时),教学目标应为:欣赏卡通明星,感受、体验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培养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自己喜爱的卡通明星进行加工、美化形象,使之成为更加生动的卡通形象。而在课程结束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始终没有实现。
(2)教学重难点没有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卡通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并在此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从兴趣到追求的转变。该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讲解、展示和欣赏上面,没有具体讲到制作卡通画的步骤,学生没有在课堂上体验和完成此次的课堂作业。
(3)环节不完善。一节完整的课程需要有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堂评价等环节,而王老师没有导入新课、课堂练习和评价、展评等环节。
(4)时间分配不合理。欣赏作品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不应该花费太长时间;而讲授制作步骤、学生练习和评价等应该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
张老师在上《中国画鉴赏方法》一课时,将教材中的十几幅美术作品的作者与内容都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时间非常紧张,张老师讲得很辛苦,但是学生觉得并没有学会欣赏中国画的方法。课中,张老师在读其中一幅画的题诗时读错了一个字,有一位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张老师解释:“古代绘画中的题款很难辨认,错一个字很正常。”
问题:2. 从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张老师在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①针对案例中张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本节课的类型不难看出,他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来说,没能让学生掌握欣赏中国画的方法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看,老师讲解内容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乏味;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来看,三维目标的前两项都未能达到,在情感方面更不可能有提升了。所以说,张老师对于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成功的。
②案例当中提到,张老师在上课时时间紧张不够用,这说明他没有事先安排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时间的把控也出现了失误。
③就教学方法来说,首先既然是美术鉴赏课,那更多的是教会学生相应的美术语言和美术鉴赏方法,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而不是像张老师那样一味地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最后,美术鉴赏课中出现了大量的美术作品,这个时候就可以适当采用挂图或者是多媒体课件,这样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3. 张老师对读错字的解释合适吗?请做出判断并说出你的建议。
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案例中,张老师读错了题款,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在课堂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而且张老师在读错后,为自己辩解是因为“古代绘画中的题款很难辨认,错一个字很正常”,如此来为自己开脱,这种做法更欠妥当。首先会让学生对这位老师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其次则会让学生产生“老师是在刻意回避自身错误”的想法,认为老师面对错误,不敢担当。
建议:第一,张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用心备课,吃透知识内容,理清思路,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授本节课;第二,即使张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类似失误,也应该及时纠正,以免误导学生,而且作为老师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为学生树立勇于负责的榜样。
四、教学设计题1.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参考设计:
【课题】编结艺术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编结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学会编结工艺的简单制作技法并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编结艺术作品,了解其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通过老师演示、讲解,学习编结的基本方法,并尝试制作简单的编结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中国民间工艺的魅力,激发对编结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编结艺术的简单制作技法。
【教学难点】学习编结技法,能够创作一个编结作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编织绳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关于中国结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中国结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中国结已经成为喜庆节日的象征。“结”和“吉”谐音,因此由绳和结产生的艺术,有着吉祥、祈福、立志、辟邪等特殊寓意。教师顺势引出课题——《编结艺术》。
(二)追溯历史,认识古代编结
教师介绍中国结的发展历程,讲述“结”在中国古代的运用。
教师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结及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砖中的同心结图片,让学生思考问题:这些结传达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不同形状的结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头上的发结,就为立志结,雕像专注、严肃、坚定的神情也传达了其志向已定,二者在立意上相辅相成,共同向我们传达了人物思想。
所以编结除了美观之外,还能够运用它的艺术语言向我们传达作品思想。
(三)展望当代,探索编结传承
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古代的编结之后再来回想一下现代的编结运用,你所见到过的编结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在装饰挂坠上面、在发饰上面……
教师展示名为花瓣结的雕塑,结合其创作背景,向学生阐述编结在现代的运用及传达的思想情感。
(四)演示讲解,创作编结作品
教师演示并讲解平结的制作方法:
①将两根绳交叉,相互缠绕。
②再把其中一根绳弯曲成半圆形。
③把另一根绳端穿入半圆形后结束此结。
④经过整理、拉紧绳索后即完成一个结。
(五)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参考教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双结的制作方法,并两两一组完成一个编结作品。作品完成后学生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总评。
师生共同总结编结的特点及各种结传达的寓意。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复杂的编结作品及编结在其他领域的运用。
作业:搜集不同的编结形式并学会一种编结方式: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