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可具体表述为:①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②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③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的生产。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
t-1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式中,G
t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
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式中,g
t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既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又不同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如果情况是,在经济领域本身中没有这样的变化发生,而经济发展现象在实际中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即数据在变化而经济则继续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这种数据,那么并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3)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即它不仅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增长理论专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问题,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