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
错误。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到了裴斯泰洛齐和杜威的思想的影响。(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经历了理论形成、发展、成熟的发展阶段。(3)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其中“活”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死活的活,其二是生活的活。(4)1927年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因此,题中所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解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在此题的回答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清楚题眼,这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2. 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错误。
黄炎培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他奠定了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黄炎培对职业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因此,命题说法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职业的本质和对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为个人谋生之手段,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目的。
3. 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错误。
(1)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是一种“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的德育模式,除提倡集体主义实施“为了集体”的教育外,还特别强调通过集体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主张通过“前景教育”培养集体,以及“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平行影响原则”。
(2)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关系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集体”的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所倡导的集体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核心内容,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还包括了集体教育的手段、方法、途径、原则等。把集体主义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集体教育是以偏概全、不正确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与作为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主义教育之区别。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关系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为了集体”的教育;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是一种“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的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通过“前景教育”等培养集体,以及“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平行影响原则”。故将二者等同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 简述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希伯来教育的共同特征。
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希伯来同属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其教育发展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基础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解析] 虽然题目中看似是一个综合性的题,让你去总结。但是你若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几个国家都属于东方文明古国,所以将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征答上便可。
2. 简述戊辰学制。
1928年5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这次会议以1922年公布的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提出了对学制进行整理的七项原则:(1)根据本国实情;(2)适应民生需要;(3)提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学制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较为重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但多数考生在复习时会忽略戊辰学制。其实戊辰学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戊辰学制颁定后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多次局部的增改和调整,也留下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烙印,如为了扫除“训政”和建国的障碍,使占80%以上不识字的儿童与成年人受到一定教育,较为重视义务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为提高民族文化程度,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定为整理充实,求质量的提高,不求数量的增加;适应30年代经济的增长,政府的教育决策明显地向职业教育倾斜,使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3. 简述北宋三次兴学。
北宋三次兴学指范仲淹、王安石、蔡京主持的三次科举改革。
(1)“庆历兴学”。始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当时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主持发起。主要内容:
①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士子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②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与墨义。
③建立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瑷的“分斋教学”制度。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责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此次兴学也宣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2)“熙宁兴学”。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发起,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措施: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②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划拨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崇宁兴学”:发生在宋徽宗崇宁年间,由蔡京主持。主要内容: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
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人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
③扩建大学。
④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 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历史背景:①国际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高涨;②国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
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提高师资的质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教育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法案冠以“国防”二字足以说明美国当局对这次改革十分重视,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5. 简述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孔子对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发展,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方面,孔子强调“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与学习的观点。即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和个人主观努力不同,才导致个体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上,孔子充分认识到了人性、环境和教育的关系。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对于孔子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思想的理解关键是既要把孔子的思想还原至其所生活的历史年代去看其意义,又要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意义、重要性以及其思想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