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 夸美纽斯主张设立全国统一的学制。
正确。
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教育接受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为了实现普及教育的理想,夸美纽斯呼吁帝王和官吏为民众兴办学校;鼓励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以无比的热情献身普及教育事业,恳请学者和神学家们促成普及教育事业。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并在每个时期设立相应的学校:(1)婴儿期,设立母育学校;(2)儿童期,设立国语学校;(3)少年期,设立拉丁语学校;(4)青年期,设立大学。因此,此命题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夸美纽斯的思想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夸美纽斯除广为认知的教学原则和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还论及普及学校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等。
2. 18世纪,英国的“公学”是专为贵族阶级服务的私立的寄宿学校。
正确。
17、18世纪英国的中等学校有三类:文法学校、公学及新型中等学校。其中“公学”出现在中世纪末期,开始时接受一些贫民子弟入学,但很快发展为只限于上层社会子弟,培养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私立的寄宿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特别注重古典文及宗教课程的学习。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针对传统公学贵族化、课程陈旧、管理不善等弊病,各公学在课程、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发展,增设数学、现代语、自然科学等课程。自此,英国的公学开始趋于现代化了。因此,此命题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英国“公学”的发展状况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学发展初期,招收贫民子弟,后招收贵族,直到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公学改革。
3.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其中,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是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人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是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从这些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而另外一边,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然而,直至20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 论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①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训练。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②实利主义教育。所谓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的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③公民道德教育。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旨在富国强兵,但即使国富兵强,也会出现以智欺愚,以强凌弱的现象,因此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④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影响,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⑤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感教育可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大力提倡美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宗派之见,为此,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在上述“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但同时他又指出,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2)启示。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的关键在于五育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且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目前我们的教育目标和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思想比并没有偏颇,关键在于当今的教育实践,出现了各种以偏概全的现象。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析] 当时流行的是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为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中每种教学科目虽于“五育”各有侧重,但又同时兼通数育。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思想影响深远,如1927年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要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同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该宗旨包含了五育。虽一年后被“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取代,但在学术界、教育界影响深远。其“五育并举”的思想之于今日,仍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2.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学制保留了壬成学制的框架,请评析这个观点。
(1)1922年新学制的学制系统是:小学六年,中等教育分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各3年。1922年新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并不盲从美制。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施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正如陶行知所说:它是“应时而生的制度”,是“颇有独到之处”的。
(2)1922年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7年为6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2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①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②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③在中学开始施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④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⑤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⑥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意特种教育。
(3)这个学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来经过1928年、1932年、1940年多次修补,除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基本沿用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教育,1922年学制这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系统总体框架被采纳。在新中国成立60余年的历史阶段里,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所改变,但总体最终仍然保留了1922年学制系统的总体框架。
(4)目前我国亟须研究制定新的学制:①一国的学制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它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②学制需要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如今的儿童已经和60年或90年前的儿童有很大的区别。今天的儿童发育比半个世纪前要早,如我们现在的入学起始年龄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的7岁调整为6岁。③90年前、60年前,我国文盲众多,当时的学制一方面要考虑教育的普及,又要培养专门人才。④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学习化社会。我国要走入人力资源强国,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是必由之路,新的学制应该反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1922年学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我国目前学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较恰当的历史观。
3. 论述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
宋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却相对忽视学校的建设,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官学制度。到宋仁宗时,有识之士呼吁重视学校教育,认为只重科举不重学校,是只顾收获不问耕耘。自此以后,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
(1)庆历兴学。这次兴学的主要内容是:①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士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②改革科举考试,罢帖经与墨义。③建立太学,推行教育家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
(2)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间发起,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措施有: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三部分,初入学者获得第一、二等者,在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设生成绩优秀者升入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④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三经为《礼》《诗》《书》)。
(3)崇宁兴学。发生在崇宁年间,由蔡京主持发动。其内容为: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③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扩充太学。④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宋初三次兴学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宋初三次兴学运动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解析] 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