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1)此观点错误。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还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以及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3)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等。具体来说,它受以下因素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以及人的发展的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4)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狭隘化。
(5)所以,这种观点错误。
2. 教科书是课程的唯一表现形式。
错误。
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种文本。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此,教科书只是课程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3. 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
(1)此观点正确。
(2)错误概念是指学习者在El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形成的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观念,它根植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认知体系。错误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3)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认知冲突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4)为了解除认知冲突的压力,人会努力解决认知冲突以建立新的平衡。
(5)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1道的成绩计入总分。1. 阅读下述案例,并运用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加以分析。
小伟和小朝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共同考入某重点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小伟的成绩很不理想,当别人问起来,他说:“我没在意这次考试,只是昨天才随便复习了一下功课,连笔记都还没来得及看。”小朝在这次考试中的成绩也不好,他回应说:“我这次也没有考好,不过我下次肯定能考好,我一定能行。”于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小伟总是担心自己会再考不好,而小朝却一门心思努力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期末考试中,小伟又没考好,他说:“我这次考试太焦虑了,好多东西其实我都知道的,但是在考场上就是想不起来。”这次小朝的成绩考得很好,他说:“小伟,只要你努力,下次我们能一起考的更好,我们一起加油。”第二学期开学后,小朝也曾试图努力,渴望取得好成绩,但是他又害怕面对无情的打击。然而无情的成绩单一次又一次地使他丧失了努力的信念与前行的动力。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无法考出好成绩,不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自己是学不好了的。后来,他干脆就不学习了。而小朝却是一次比一次考得好,对学习充满热情。
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只有个体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学生可以分为四类:
(1)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他们倾向于建立掌握目标,不担心失败,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对成功和失败都主要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认为自己对自己的学习和成果富有责任。小超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后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一门心思积极进取地努力学习,最终学习越来越好。
(2)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他们担心失败,没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面对失败,总有足够的理由为之开脱,延迟、耽搁、过度焦虑等都是他的理由。小伟在考试后,就以各种推脱的理由来表明自己未失败,缺乏自我信心,害怕失败,找借口为自己没考好开脱。
(3)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小朝也曾试图努力,渴望取得好成绩,但是他又害怕面对无情的打击,长期处在持续恐惧之中。
(4)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地反应。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也不感到羞耻。小伟就是在一次次的考试失败中,习得了再怎么努力也没用,自己就是学不好了的想法。开始自甘失败。
2. 分析下述研究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项名为“初中语文独立学习实验”的研究,研究者选择了某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二(4)班为实验班,初二(7)班为控制班,两班教师水平相当,所用教材相同,图书资源、实验设备、计算机房也都是公用的。在实验班采用弹性模块式时间表,上课时间划分为大班教学(占40%)、小组讨论(占40%)和独立学习(占20%),三者之间的组合是可以变的。控制班则采用传统的大班上课,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试验周期为一个学期,根据实验前后两班学生的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来判断独立学习是否有效。
(1)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1)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格式为:
G1:O1 X O2
G2:O3 O4
(2)该实验控制的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两班教师水平相同,教材相同,图书资源、实验设备和计算机房都是公用,用前测成绩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的差异。
(3)该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不打乱原有的编班,容易操作,而且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有利于推广,扩大外在效度;有控制组和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高内在效度。
主要的局限性:选择现成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做等组处理,内在效度会受影响;实验仅以一所普通中学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高,影响外在效度。
3. 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也有人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不论其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都可以将其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或者乞丐和盗贼。”还有人认为:“孩子没有学好都是学校和老师没教好的结果。”
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对以上观点进行评析。
(1)观点评论。
观点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主要体现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决定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它还是内发论的观点。
观点二:“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和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不论其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都可以将其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或者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观点三:“孩子没有学好都是学校和老师没教好的结果”体现的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观点二和观点三均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教育也是环境的一种;它们还是外铄论的观点,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
(2)观点分析。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多个因素。它们是综合起来作用的,并非单一因素起决定作用。
①遗传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②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为: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进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个体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发展自我个性化的基础,个体个性化使社会化的个体在同质的基础上保持了社会的多样性。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总的来说,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4. Ⅰ.人生犹如一张大的时间表,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作出总体安排。总体时间表必须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
对学习本身就有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内在学习动机,它可以使人持续学习下去,敢于克服障碍,迎接挑战,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可以自我培养的……当学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后,要设法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奖励。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暗示自己“我真行”,“我成功了”、“坚持就能成功”等,也可以是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等。
工具书是学习时的“无言的老师”、“案头顾问”,它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以及索引等。
上述三段话分别描述了哪种学习策略?请结合上述内容深入探讨这些学习策略的作用。
Ⅱ.某中学进行“运动处方”式教学实验,取初二两个班为样本,由同一个教师任教。首先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体质、体能测查,并对测查数据进行了常模参照分析。对比班按照常规体育课进行教学,实验班学生按测查结构,分为耐力、速度、灵敏、力量等不同小组,有针对性地制定“锻炼处方”,每周进行三次以上“处方”式锻炼。三个月后,对两个班再次测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动处方”式教学对学生体质、体能是否有影响。
请回答:
(1)写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4)写出该实验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简要阐述其优缺点。
Ⅰ.这三段话很典型地体现了资源管理策略的三种策略,即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是指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方式。这一策略主要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和灵活利用零碎时间三大方面。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是指对每一天的活动,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来。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而学习活动可能较多。因此,必须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尽量减少无计划、无节制、无意义的时间。在安排活动时,要分清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每天都要列出一张活动优先表,要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来选择活动,确保每天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即使没有做完某些事,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后悔的。②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是指要在不同质的时间里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例如,要在人生理功能旺盛、精力充沛的时候,从事最重要、最紧张的学习活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是指可以有效利用学习的低效时间,如课余、饭前饭后、等人等车、乘车乘船等等。
(2)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是指学生的意志努力和自我激励,例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这一策略主要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等方面的内容。
(3)学业求助策略包括了工具利用策略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等等,如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使用伙伴/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查字典、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等。工具的利用策略主要包括参考资料的利用、工具书的利用、图书馆的利用、广播电视的利用、电脑与网络的利用等等。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主要包括老师和成人的帮助,同学之间的合作与讨论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利用这些策略,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资源。
Ⅱ.(1)自变量:处方式锻炼;
因变量:学生体质和体能。
(2)处方式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能。
(3)控制方法有三种:一是,同一个教师;二是,前测;三是,整群随机抽样。
(4)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其基本格式为,
G1:O1 X O2
G2:O3 O4
优点:这种设计在内部效度方面,可以控制“历史”、“测验”、“成熟”、“测量的工具”、“被试的流失”等因素。由于有前测,“差异的选择”因素也可控制。
缺点:由于没有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分派受试者,故“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同时事件”等的交互作用,会干扰实验效果。如果两组受试的选择不当,统计上的误差也有可能产生。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选择偏差的交互作用效果”和“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