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1. 仔细定义需求表或需求曲线。表述需求向下倾斜规律。用两个你自己经历的事例说明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与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张需求表或一条需求曲线表示。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可选价格上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该函数的图象表示就是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是对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向相关关系的描述。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商品价格的高低。如果商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相应减少;反之,如果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就增加。
例如一些学生喜欢读小说,现在由于政府加大了打击盗版的力度,小说出版物的价格因而突然上涨,许多学生的需求量随之下降。再比如,有人喜欢吃葡萄,但是由于该地区冬季的葡萄价格远远高于夏季,因此这些消费者就会减少对葡萄的购买。
2. 定义供给表或供给曲线。说明供给的增加意味着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把它与需求增加所意昧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的移动做一下比较。
一种商品的供给表或供给曲线体现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每单位可选价格上的商品供给数量。也就是说,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该函数的图形表示即为供给曲线。
供给的增加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增加。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可以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等。因此,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在每个价格点上会供给更多数量的商品,所以,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增加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与供给的增加类似,需求的增加意味着在每个价格点上会需求更多数量的商品。此时,引起该商品需求数量增加的非价格因素包括: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的变动等。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右上方移动,表示整体需求状态的提升。
3. 某人将固定的时间分配于劳动和闲暇,他的效用函数U=LY+aL,L为闲暇,Y为收入(工资率固定),a>0为常数。求此人对劳动的供给函数。他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否向上倾斜?
设该人的固定时间为T,因此劳动时间W=T-L,即L=T-W。固定的工资率为r,收入Y=Wr。可得效应函数为U=(T-W)×Wr+a×(T-W)=TWr-W2r+aT-aW
当该人的效用最大化时,dU/dW可得Tr-2Wr-a=0,即W=T/2-a/2r。
由题目可知,固定时间T>0,a>0为常数,当工资率r上升时,劳动时间W会增加,因此该人的劳动供给曲线会向上倾斜。
4.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自然垄断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产量的水平上仍然是下降的。例如供电、供水、电信和铁路等。自然垄断同属垄断,也自然而然存在着垄断的低效率,需要政府管制。可以从边际成本定价和资本回报率等方面进行管制。即便这样,但政府管制仅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但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自然垄断带来的低效率。
假设某完全竞争行业有200个相同的企业,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为TC=0.2Q2+Q+15,市场需求函数为QD=2475-95P,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0.1Q31.2Q2+11.1Q,求:5. 市场短期均衡价格、产量及厂商利润。
先求单个企业的供给函数。由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TC=0.2Q2+Q+15,得到边际成本函数MC=TC'=0.4Q+1,而可变成本函数为VC=0.2Q2+Q,平均可变成本函数为AVC=VC/Q=0.2Q+1,由此可见,在产品数量不为负值的前提下,AVC的最小值为1。而根据边际成本函数知,只要Q>0,则MC>1,所以只有价格P≥1时厂商才供给商品。单个厂商的供给函数为P=MC=0.4Q+1,整理得单个企业的供给函数为QS=2.5P-2.5,所以又200个相同企业的市场供给函数为QS=200QS=500P-500(P≥1)。
根据市场均衡条件QD=QS,有500P-500=2475-95P,得市场均衡价格为P=5元,代入供给函数中得市场均衡产量为2000个单位,每个厂商的产量为10个单位。
单个厂商的利润为5×10-(0.2×102+10+15)=5。
6. 市场长期均衡价格与产量。
厂商长期平均成本函数是:
令一阶导数为0便可得到取得平均最小成本的产量,即0.2Q-1.2=0,于是Q=6。长期均衡时,市场价格等于最小平均成本,将Q=6代入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得到此时的最小平均成本为:0.1Q
2-1.2Q+11.1=7.5,
因此,销售价格也为7.5元。
7. 说明是否会有厂商退出经营。
将价格7.5元代入需求函数得市场需求量为1762.5,而200个厂商的供给量为1200,再加上厂商短期利润为正、长期利润为0,所以没有厂商退出经营。
8. 说明李嘉图关于工资和利润对立的学说。
李嘉图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利润。利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以后的余额。他研究了工作日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得出了彼此相关的三条定律:
(1)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动,一定长度的工作日劳动者总是生产相同的价值产品,虽然产品的数量及个别产品的价值有增减;
(2)工资与剩余价值变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先影响工资,后影响剩余价值,工资是变动的原因,剩余价值是变动的结果,是由工资的变动引起的。
9. 资本、私人财产与产权(capital,private property,and property rights)
资本是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之一,指由生产过程产出的耐用的投入品。资本在本质上意味着时间的耗费和间接的生产手段。
私人财产是指社会居民通过合法途径和手段获取的各种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储蓄、生活和生产资料,以及依法归私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及其他财产。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即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主要归私人拥有,即多数属于私人财产;因此,产权赋予资本所有者使用、交换、装修、挖掘、钻探和利用其资本品的权利。
10. 比较优势原则(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从事生产和贸易所遵循的一种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使得贸易遵循的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只要各国都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和贸易,便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11. 解释以下对话:
A:“在长期内,竞争的利润怎么能是零呢?谁愿意不赚钱干活呢?”
B:“竞争所消除的仅仅是超额利润。管理人员仍然得到了他们工作的薪金;所有者在竞争的长期均衡中得到了资本的正常收益——不多也不少。”
企业的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简称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其中的总成本是指全部要素(包括劳动和资本)所有者的机会成本。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即当总成本等于总收益的时候,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收益恰好能够抵补其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得到的正是它们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如果要素所有者的收益高于其机会成本,就会有更多的要素投入到这个行业中;如果低于机会成本,就会使有些要素流出这个行业。因此,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经济利润趋于零,要素所有者的收益刚好维持在机会成本的水平。
12.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劳动者一生的工作时间降低了大约一半,而实际工资却上升了约8倍。假定这主要是由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上升所致,画出可以解释这一趋势的1900年和2000年劳动的供求图。在图中。用横轴表示一生的工作时间,纵轴表示实际工资,你必须借助劳动供给的哪个关键因素来解释这一历史趋势?
这是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导致的。如图所示,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了对劳动要素的需求,这使劳动需求曲线从1900年的DD向右移到2000年的D
1D
1,当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致使劳动的实际工资将大幅上涨,同时均衡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也将减少。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劳动需求曲线右移
13. 边际产量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and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同一条规律的两种不同称谓,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种投入量的连续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规律表明了一个级别关系,即把一种投入(如劳动)过多地追加于既定数量的其他投入要素上时,每单位这种投入所发挥的增加产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
14. 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real vs. novmal interest rate)
(1)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
(2)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即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15. 对于以下要素,列出以其作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麦地、汽油、理发师、制作篮球的机器、榨汁机、经济学教科书。
派生需求是指因某种需求的初始增加而引起的其他需求的增加。以麦地作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为麦子;以汽油作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为交通工具;以理发师作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为理发服务;以制作篮球的机器作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为篮球;以榨汁机作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为果汁;以经济学教科书为派生需求的最终产品为对经济学的理解。
16. 试举例说明资源配置的两种最基本方式。
就目前人类社会来看,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由生产者独立地根据市场价格来作出决定;计划机制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由一个计划决定者来统一作出决定。例如,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都主要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作出决策。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企业经常是根据市场价格来做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
当然,纯粹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在现实中基本上不存在,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混合经济机制,即将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相结合。
17. 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还是规范经济学问题?
这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不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实证经济学说明和回答的问题是,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如选择了某方案,后果如何?至于是否应当做出这种选择,则不予讨论。而规范经济学就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它力求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做这样选择,而不做另外的选择,它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例如,人们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各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坚持效率优先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因为这样可给人以激励,从而提高效率;相反,坚持公平为重要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小一点好,因为这样可提现收入均等化原则。可见,这个问题术语规范经济学范畴。
18. 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大部分保险公司都不再承保恐怖袭击险。用布什总统的话来讲,“超过150亿美元的房地产交易因为无法获得保险的保护而被取消或搁置”。联邦政府因此开始介入,提供了价值达900亿美元的保险。请应用保险理论,解释为什么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防止恐怖袭击的财产险。你认为联邦政府提供的此项保险是不是一种社会保险形式,为什么?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有关保险公司支付了巨额的赔偿,有的甚至面临破产。因此,保险公司更加重视对恐怖袭击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程度预期,由于投保人不可能支付过高的保险费,这便使得承保恐怖袭击险将会无利可图。更令保险公司郁闷的是,一旦发生恐怖袭击,造成损失,承保的保险公司要在短期内支付大量的赔款,这也将会使得保险公司面临重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防止恐怖袭击的财产险。
联邦政府提供的此项保险可以视为一种社会保险形式。因为恐怖袭击的发生是很难预测的,因此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承保恐怖袭击险应收取的保险费金额预估得不是很确切。当私人保险市场不能够提供充足的恐怖袭击保险时,由政府来提供此类保险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19. 如果一个投资者在有风险的股票和无风险的国债之间选择了股票,是否可以说他是风险爱好者?为什么?
不可以。若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国债,那么即使风险厌恶者也会买一些股票。
20. 现值(present value)
现值是指未来收入流的现在的货币价值。它是这样计算的:在当前的利率下,计算出现在需要投资多少货币才能产生该项资产的未来的收入流。
21. 下表描述了输油管道的实际生产函数,填入空缺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数值。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计算 |
(1) | (2) | (3) | (4) |
18英寸的管道平均产量 |
抽油机的马力 | 总产量(桶/天) | 边际产量(桶/天·马力) | (桶/天·马力) |
10000 | 86000 | | |
20000 | 114000 | | |
30000 | 134000 | | |
40000 | 150000 | | |
50000 | 164000 | | |
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可知,上表中18英寸管道的边际产量应分别填入:

根据平均产量的定义可知,表上中18英寸管道的平均产量应分别填入:

22. 微观经济学讨论市场失灵时,通常会举公共品供给的例子。请问:为什么通常经济学家会认为,类似国防等公共品不能通过市场来有效提供?如果经济学家的看法正确,那为什么社会上会经常出现做好事、见义勇为、献血、自愿者等公共品自愿供给现象?你如何用经济学理论来反驳经济学家?
(1)通常情况下,国防等公共品之所以不能由市场提供,根本上来说是由公共品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公共品同一般的私人消费品关键区别在于: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消费者,也可以消费同其他支付价格的消费者同样数量的商品。他们在享用公共品时都想当“免费乘车者”。即支付价格的消费者的行为对其他消费者具有正的外部性,这将导致公共品的提供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
(2)社会上经常出现的个体自愿提供公共品的现象可以从行为人的偏好上加以解释。社会上某一类行为人对公共品的偏好远高于其他个体,那么这类对公共品具有特殊偏好的人群就具有足够的激励提供公平品。这种特殊偏好可以通过渠道诱导出来:第一,某类行为人的效应函数中内嵌社会其他人的效用,这使公共品的外部性经由效用函数内部化,令公共品的供给数量达到更有效率的水平;第二,经济中某类个体认为自己主动提供公共品的行为可以诱导出其他个体进一步提供公共品,这种策略行为的互补性使得公共品的外部性内部化,也会使得公共品的供给更加有效率。
23. 需求、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supply)
(1)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需求弹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在解释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时最先提出的。经济因素决定了个人消费品价格弹性的大小。一般来说,奢侈品、拥有替代物的商品、调整时间较长的商品的价格弹性较大。
(2)供给的价格弹性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用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行业中增加生产的困难程度与考察时段的长短是决定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地,如果所有的投入品很容易在现行市场价格下购得,且生产能力并未受严格限制的产品供给弹性较大;另外,随着供给者做出反应时间的增加,供给弹性也会增大。
24. “价格下降1%,引起需求量上升2%。因此,需求富有弹性,即E
D>1。”如果你把这句话中的2%变为0.5%,那么,这段话中的其他两个量应该作何变化?
把句子中的2%变为0.5%,则如果价格下降1%,引起需求量上升0.5%。此时,需求将缺乏弹性,因为这时需求弹性ED=0.5<1。
25. 资本,资本品(capital,capital goods)
(1)资本指能够增值的价值,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资本既是一种投入又是一种产出。资本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如建筑(工厂和住宅)、设备(耐用消费品和耐用生产设备)以及投入和产出的存货(如经销商的汽车存货)。
(2)资本品是指作为实物投资对象的物品,包括机器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本以及存货。资本品是相对于非资本品(如原材料、燃料等)而言的。资本品主要涉及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该类行业受消费、投资需求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较大,并往往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