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1.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______”。
2. 《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为悼念______而写下的著名诗篇。
3. 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是《______》。
4. “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______、晁补之、张耒四人的合称。
5.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同为“吴中四士”的唐代诗人是______。
四、简答题(共3题,27分)1. 《垓下之围》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这三个场面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垓下之围》一文主要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暗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东城快战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表现了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乌江自刎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知耻重义的一面,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2. 《雨巷》这首诗的意境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雨巷》这首诗的特色之一是营造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3.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是如何实现诗情、画意、哲理的统一的?
(1)《春江花月夜》围绕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阔大的月夜美景。写景的同时,面对宇宙自然的美及其永恒的叹赏而生发出人生短暂的惆怅,从而写出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索。
(2)由月下江水的流逝而联想到驾着扁舟在江中漂泊的游子和思念游子的闺中之妇,由此抒写他们之间的深切思念,是为抒情。
(3)作者就是这样层层铺垫,将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
五、阅读理解(共23分)阅读沈从文的《箱子岩》,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注: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2. 这一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场面描写起到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表现了湘西人用于娱乐的充满热力的奋勇争先精神。
3. 沈从文的这一场面描写的地域背景是哪里?作者还以此地域背景创作过哪些作品?
阅读杜甫的《登高》,回答问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 为什么说“悲秋”二字是联结情和景的纽带?
“秋”字锁合前四句写景,“悲”字引出后四句抒情,“悲秋”二字从写景过渡到抒情,点明了诗人是触景生情,因秋而悲,因此说“悲秋”二字是联结景和情的纽带。
5. 分析此诗前四句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一、二句为局部的近景,三、四句为整体的远景。“风急天高”两句刻画三峡的具体景物,似工笔细描;“无边落木”两句表现三峡的整体气氛,如写意渲染。这四句诗,或微观工笔,或宏观写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深秋三峡图。
6. 本诗在形式上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这首诗在形式上最主要的特征是通体对仗,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首联还有句中对。如首句“风”对“天”,“急”对“高”;第二句“渚”对“沙”,“清”对“白”;对仗十分工整,富有节奏感。
六、作文题(共40分)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转换思维天地宽
青岛啤酒集团某车间的一个角落里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为了防止其不用时倒下误伤工人,便立牌警示:“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后来,一位外国专家前来洽谈合作,留意到了梯子和旁边的提示牌,建议将提示牌修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同样九个字,都是强调安全生产,但是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内涵和效果便迥然不同:前者仅仅是提醒,而后者则是彻底排除了梯子倒下砸人的隐患。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止一种,但到底哪一种更好,恐怕就很值得一说了。
大禹治水,摒弃前人一味地“堵”,转而考虑疏通和引导,终于清除了水患;为了能够在失重条件下书写,美国科学家绞尽脑汁难有妙计,俄罗斯人则用铅笔轻松解决了问题……当我们彷徨无计时,当我们停止不前时,不妨静下心来,重新想想问题的症结,从而另辟蹊径达到目的。有理由相信:只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式,用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再大的难题也会有更好的破解之法。今天,信息化浪潮波涛汹涌,这期间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难题。解决问题需要借鉴经验,更需要转变思维。思维转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
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如何实现思维的创新,“将梯子横放”的故事就可给我们一些启示。培养发散思维,针对问题本身,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避免仅仅局限于一种思路、一种规则,尽量多地增加思考问题的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以问题为圆心,向四面八方扩展,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组,寻找更新、更多的途径、答案或方法,从中选择最佳。善于逆向思维,跳出经验和常识的桎梏,反其道而行;从已有的因果关系中,变因为果、倒果为因地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根据事物某一状态的对立面来认识事物,或从原有事物功能的相反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切莫忽略细节,细节有时决定成败,应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组成事物的每个细节,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在发现、把握细节中认清事物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隐患。通过转换思维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