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任选3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如4小题均答,以回答的前3小题计分)1. 试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在今天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起着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教育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分不开的。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教育观念现代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落后的教育观,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现代化
通过教育内容的调整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稳定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引进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是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教育条件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都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4)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开放、民主的教育管理原则;使用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5)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现代化,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素质、知识构成现代化和教育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2. 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之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所以,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是指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这两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西周官学截然不同。其意义如下:
(1)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
(2)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故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甚至认为“不仕无义”。
(3)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4)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5)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思想解放,尊重理性,重视对真理的探求,由此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大学》《学记》《劝学》《弟子职》等这样的教育专著。《学记》《大学》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 试述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基本包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适应的方法要求。具体阐释如下:
(1)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历史研究法系统中的第一个层次,是史料的搜集、分析与鉴别,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首先,要通过博览认真发掘史料。史料要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其次,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要尊重历史,用历史发展观点对待史料,不随意涂改。
(2)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第二层次是通过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历史的发展过程,说明过去、现在与预测未来。这正是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这一层次涉及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①教育领域各学科发展通史(纵向)以及断代史(横向)。这是以年代为经,以各学科发展为纬的编年史,分析其萌芽、发生发展全过程,分析产生发展的客观原因和条件,并研讨内部及外部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教育科学发展阶段分期史。
②教育领域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史。这是就某一个问题,围绕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进行的相对比较集中深入的专题研究,不仅要搜集新的材料,同时要抽象出前人或他人未曾表述过的新认识,从而把该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③教育科学理论学派史及其教育家基本理论的研究。这是通过对各学派及代表人物的理论特征、方法上的创造与特色以及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探讨该学派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演变,历史上的贡献与局限性。因此,在搜集鉴别史料基础上,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系统中的第三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这是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它为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是通过历史研究建立理论体系,是历史研究方法系统的最高层次,又是研究的落脚点和保证。
4. 分析下述案例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并给教师提出建议。
李军大学毕业任教于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中。一年后,他发现班上不同的学生对考试成绩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认为,成绩好主要取决于自己努力。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则认为,成绩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家庭经济条件好,而自己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总是考不好。
上述案例体现的是归因问题,由于每个人的归因方式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韦纳的归因理论将人们的归因分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难度、运气、周围环境、自身状态,并且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1)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及案例分析
①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②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
③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④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⑤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可以看出,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案例中,李军班上同学对待考试成绩的不同表现是由于是其归因倾向的不同。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倾向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则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周围环境等外部原因。
(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杨老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当学生因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他们奖励。
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概念。
③采取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努力程度与学业成就的因果关系,从而积极努力地学习。
④在班里树立榜样。对因自身努力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与奖励,从而间接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内归因,并尽量进行可控的内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