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教育学1-20题,心理学21-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1. 苏联教育家______、凯洛夫是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 ______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 在古希腊奴隶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教育模式。其中,______教育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4. ______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部分。
5. 教育有时会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有时也会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体现的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______。
8. ______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
9. ______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10. ______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的道路。
11. ______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12. 从______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4.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______”的原则。
15. “十个指头有长短,山口树木有高低”,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______。
16. ______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17. ______教学模式主张教学应该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
18. 在教学方法中,______广泛地运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
19. 适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的教学评价方式是______。
20. ______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心理学部分
六、填空题1. 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种现象叫______。
2. 艾宾浩斯以______为材料,采用节省法对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
3. 有三个小纸盒子,一个装火柴,一个装图钉,一个装小蜡烛,要求被试把蜡烛点燃置于木屏风上。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先用图钉把小纸盒子钉在木屏风上作为小台子,然后将蜡烛点燃,把它粘在小台子上就行了。但是在实际的实验中,当把火柴、蜡烛和图钉分别装在各自的小盒子里时,大多数被试感到束手无策。这些被试者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克服______现象。
5.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作______。
6.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是由______、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7. 在人的各种感知觉活动中,______占据着主导地位。
8.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______提出的。
9. 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是______。
10. “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却特别的敏锐”这种现象是______。
11.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______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12.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______,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13. 大脑两半球分成四个叶,其中______发育最晚、机能水平最高。
14. 将打乱的魔方重新还原,属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______策略。
15. “吃糖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这种现象是感觉的______现象。
16. 警察通过观察脚印等推测罪犯的身体特征,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______特征。
17.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二者成______关系。
18.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定位于大脑的______半球。
19. ______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20.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______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它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八、案例分析题1.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玩偶进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惩罚;第三组儿童则只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之后,研究者把这些儿童一个个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玩偶。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表明,第一组儿童产生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组则比第三组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
请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该实验进行分析。
(1)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案例中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观看成年男子对充气玩偶进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后,发生了观察学习。
(2)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案例中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儿童受到了替代强化,第一组的替代强化是“表现出攻击行为受到表扬”,第二组的替代强化是“表现出攻击行为受到惩罚”,因此第一组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由于第三组没有强化,所以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较少。
九、论述题1.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谈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与营养。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胎儿及要幼儿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这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在胚胎期和出生后,身体和脑部迅速发育,母乳和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能满足脑细胞发育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进而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所以,加强孕期及要儿期营养供给是智力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2)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我国古代早有“胎教”的主张,现代研究也证明重视产前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不少人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3)教育与教学,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分不开的。智力不是天生的,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仅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
(4)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施用累能”就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5)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