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从商品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了统治地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商品出发,认真把握这个普遍的存在形态。其次,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弄清商品的内在以及这一矛盾的发展规律,才能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此外,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只有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才能了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经济基础。因此,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商品出发是由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决定的。
2. 简述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前者在解释经济运动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从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做好坏善恶的评价。相反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握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3. 如何用支出法核算GDP?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也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也就是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4.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是什么?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需求量越大,但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利率水平,与利率负相关。
六、论述题1. 什么是外部性?如何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
外部性即指外部影响,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或决策对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如果某人的一项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某活动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该活动造成的社会成本,就称为外部不经济。相反,如果某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获得补偿,此时,这个人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就成为外部经济。解决外部性的途径有:
(1)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反之,国家应该补贴。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合并后的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他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和收益等于社会人成本和收益。
(3)使用财产规范权的方法。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性影响就可能不发生。
2. 什么是财政政策?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通常使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有: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税率。首先,政府采购,在总需求不足、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多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购买水平,以抑制衰退:相反,则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其次,转移支付,在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减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转移支付水平。此外,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的税率。在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政府应采取减税措施,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避免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的上升;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应采取增税措施,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