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2015年9月7日到9日,我国京津地区经历了一次刮风降温的天气过程。在此期间,气压先降低,后升高。据此回答下面问。 “中国的人文景观大道”是指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318国道。这条大致分布在Q纬线附近的带状景观长廊,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读图完成下面问题。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
12. 下列说法能体现西气东输重要意义的有______。
①有利于东部电力工业发展
②西部地区酸雨危害减小
③新疆地区土地荒漠化得到抑制
④减轻铁路运输煤炭的压力
⑤缓解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的矛盾
A B C D
D
[考点] 区域地理
[解析] 西气东输的意义重大。它为东部地区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天然气,能够缓解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的矛盾,有利于东部地区电力工业的发展;减少了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进而减轻了煤炭的运输压力;能够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减轻酸雨危害。西部地区酸雨危害较小。西气东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但荒漠化不会因此而得到抑制。
下面甲、乙两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区南北坡1月和7月平均气温随海拔的变化图,其中各点为在不同海拔实测得到的气温值,线段代表不同坡向的气温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1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4分)1. 绘制我国国土轮廓图,用线条标绘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山脉分界线,注明山脉名称,并说明运用该简图作为讲解图进行地理教学的价值。
图略(参考教材或地图册)。
该图的教学价值:
(1)该图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图在教学实践中属于抽象类的地图,要学习的内容不是很鲜明,很容易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相混淆。而教师在讲课时信手在黑板上画出来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图,则使内容简化、形象,讲解的同时还可以对比着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进行综合分析,使重点突出。教师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既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还可以加强知识的迁移性。
(2)该图利于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这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为记忆的内容,理解内容较少,知识点的迁移记忆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为枯燥。而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黑板简图,可以边讲边画,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画法,自己进行练习。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简图,使重点突出且内容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
(3)该图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这幅简图是分界线图的简化,是简单的示意图。该图可以将分界山脉的信息鲜明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其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板图可增加课堂的美感,树立教师的威信。
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所表现出的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配合优美的讲述使小小的讲台变成一个教师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出色“表演”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的威信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中树立起来。
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解释,并进一步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请详细说一下中学生要具备的地理技能都有哪些,并说一说其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意义。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技能包括:
①信息的技能,包括从地图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即从获取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及理解地理规律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即能够用专业的地理符号、图像和专业术语表达地理现象的能力。
②运用的技能,即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判断的能力。
③地理探究技能,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创新技能,即能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形成逆向、批判、发散的地理思维。
⑤实践技能,即能够掌握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等技能。
⑥社交技能,即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交流地理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形成团结协作的意识。
(2)地理技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学生具备这些地理技能后,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南北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能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晚霞为什么是红的?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够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地理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