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7.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______。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 B C D
A
[考点] 中国古代史(一)
[解析]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反映的是提倡与汉族联姻。“改姓为元”反映的是采用汉姓。“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反映的是改穿汉服。“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反映的是学说汉语。所以①②③④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1)政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2)资本:圈地运动、殖民扩张、海外贸易。
(3)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海外市场扩大。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知识。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2. 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获得了诸如征税、制订工商业政策、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等权力。
(2)国家元首为总统,不但享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有对于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3)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大权。
(4)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最高法院对于在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及条约下面发生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
(5)实行三权分立。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3. 简述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经济获得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采取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进行以厂长负责制、工效挂钩、劳动合同制为内容的企业领导、分配、用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同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把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改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众共同的想法是“已经从读过的许多书中知道许多事情,同样也从各种不同的人中了解了许多事情……我准备……去经历和亲眼看看那些事物,以便我可能因此使自己得到一些满足,以便我可能为后代赢得一些名声。”
——《麦哲伦航行记》的作者毕加费塔语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是双重的……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和波兰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年)的“日心说”遥相呼应,动摇了基督教会的有关信条。如果马丁·路德等人还在大力提倡读《圣经》原著以反对教皇专制,那么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
材料三 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文明。
——以上材料均摘自计翔翔《地理大发现探幽》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人们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的推动,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追求新知、崇尚自然和科学精神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的具体含义指什么?“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这些”指的是人类新的发现、对宗教神学的怀疑和对“地圆学说”的接受。影响是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孕育了17世纪科学的大发展。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角度指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物质文明的交流,尤其是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尤其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增进不同文明间的了解,加强各地区间的联系。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文明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哪些特点?
特点: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相互影响的;文明的交流呈现出多样性;文明的交流方式既有和平友好的往来,也有战争;文明的交流在特定的条件下,地区性的发展比较突出。
5. 阅读下面的案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刘老师关于“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介绍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是导致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二是促使国共两党从内战转向合作抗日。掌握本课内容将为全民族抗战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请评价刘老师教材分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分析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本课的内容、本课与前后授课内容的联系、本课的中心或灵魂及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和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1)优点:刘老师分析了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本课的内容,这个环节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还有些不足之处。
(2)不足:首先,刘老师没有分析本课与前后授课内容的联系,因为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抗日战争。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刘老师没有分析如何处理这些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加以掌握。刘老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可以补充一些教学方法,如利用影像资料进行介绍,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等。
[考点] 历史教学论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引言。(学生读毕)同学们愿意了解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吗?
生:愿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是当时的国家大事。
师: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一段历史吧! (板书: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学生读毕)“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决定发动的。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做了错误的分析。
师:答得很好。“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全面发动起来的?
生:……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成板书)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请阅读课文第三段及有关注释。当时的“文革”小组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生:它隶属于中央政治局,是“文化大革命”的领导机关。
师:答得很好。当时全国动乱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生:……(照课本读)
师:答得很好。同学们能举例说明江青一伙是怎样迫害老干部的吗?
生:……(照课本读)
师:说得对。
问题:6. 这位教师运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运用该方法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该教师运用的是谈话法。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①要精心设计谈话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疑和谈话。
②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谈话。
③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避免暗示性,调动学生思维。
④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⑤问题要有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价值,问题明确。
[考点] 历史教学论
7. 对材料中的教师提问进行点评并简述理由。
该教师的提问设计得不好。理由如下:
①提问过于频繁,容易使学生对谈话不感兴趣。
②提的问题没有价值,学生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
③所提问题没有体现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升华,整堂课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没有体现新课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要求。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课文摘录: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秦朝还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说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时期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战争吗?对,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长平之战结束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的进攻。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的威胁,却无力阻止。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想到了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军。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亡国之危,收买来自齐国的著名刺客荆轲,待为上宾,用良驹车骑、美食歌女尽量满足荆轲要求,甚至杀自己心爱的千里马将马肝奉荆轲就食。秦军大举攻燕的危急时刻,荆轲奉太子丹之命使秦刺杀秦王。临行前,太子丹和部下一律穿白色孝服把荆轲送到易水岸边,荆轲悲歌道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而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被杀害,没能阻止秦国攻取燕国、统一六国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王是如何扫平天下以及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的。
【设计意图】教师采取介绍的形式进行新课导入,简洁直接。
二、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一、统一六国)
师: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论题:假如你是赢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请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地图册中秦灭六国的顺序,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加以整理,形成板书。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师: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同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已经厌倦了战乱,渴望统一。战国时期的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戒备森严,关卡重重,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这些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的统一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另外,秦王任用了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许多能干的人,自己又能礼贤下士,这也为实现统一创造条件。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灭六国的顺序基本上是由近及远,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距离较远的国家先搞好关系,攻打近距离的国家,攻下之后再从此国出兵攻打下一国家,减少了远距离行军造成的兵力损耗。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存在,秦王完成了统一大业。
师:秦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为了巩固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必然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纳。
(教师板书: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将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整理成板书:
1.政治上:创设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方修长城;南方修灵渠。
【设计意图】教师采取讲授法,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总结归纳,师生共同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课堂小结
师: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此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主要知识线索,简洁明了。
四、课后作业
对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在史学界历来就争论不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秦始皇的功过有了自己的判断。请以“我心中的秦始皇”为题,写作一篇历史小论文。写作要求:自己的观点要鲜明并保持前后一致,论据充实,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600字。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历史小论文发展学生的历史写作等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