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课文摘录: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至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他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另外一位霸主。他曾长期流亡在外,比较了解民间疾苦。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强国。当时南方楚国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黄河流域。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成为霸主。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疆域较大的国家。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烽火戏诸侯》。学生观看后教师加以引导:周幽王的暴虐无道,最终导致了西周走向灭亡,西周灭亡之后的政治走向会如何呢?这种走向又给当时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春秋争霸。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导入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春秋争霸的背景
教师提问:西周灭亡之后东周建立起来,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东周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之君等基本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教师引导:东周建立之后,诸侯间纷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东周时期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学生根据教材和史料进行思考,认识到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
(二)春秋五霸
教师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引导学生找出春秋著名的霸主。
1.齐桓公称霸
(1)原因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找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学生自主探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地理、人才、策略上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地理上,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人才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组建军队,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策略上,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2)称霸
教师提问:什么事件标志着齐桓公霸主地位的确立呢?
学生根据教材得出结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这实际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
学生讲述晋文公流亡及晋文公改革内政的故事,初步了解晋文公能称霸的原因:长年在外流亡,了解民间疾苦;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强国。
教师继续提问,晋文公是通过什么事件,成为春秋的又一个霸主的呢?
学生回答:城濮之战。
教师出示成语“退避三舍”,请学生结合成语讲述城濮之战。
(2)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教师出示“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两个成语,要求学生查词典,找出两个成语的出处并上台进行讲述。教师进行点评,指出晋楚争霸百余年,到楚庄王时楚军打败晋军,楚庄王成为中原又一霸主。
3.吴越争霸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指出吴越争霸的霸主和“卧薪尝胆”等词语的来源即可。
(三)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师出示有关春秋争霸战争的材料并提问:春秋时期的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享想法。教师适时提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积极方面是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消极方面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到成语解释,对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产生积极作用,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创新。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以板书为线索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并且说出其背后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教师安排的课后作业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