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25.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观的顺序是______。
-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A B C D
B
[考点] 历史教学与史学概论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题干中所给的每个观点所代表的史观。甲同学的观点强调的是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属于近代化史观。乙同学的观点将李鸿章视为阻碍近代中国前进的反面对象,符合革命史观。丙同学的观点将中国同世界各国放在一起,体现的是全球史观。丁同学的观点主要强调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的作用,属于社会史观。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1)梭伦成为执政官后,全面推进宪政改革:
①颁布《解负令》,即废除债务奴隶制,恢复由于债务而遭受奴役的平民自由。
②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划分。
③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各选一百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此外,梭伦建立陪审法庭,参与例行审判和受理上诉案件。
④颁布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2)历史意义:
纵观梭伦的各项改革,在解救人民疾苦、消除贵族特权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同时也为工商业奴隶主掌握政权准备了条件。此次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的道路。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间,雅典始终遵循着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继续进行一些民主改革,终于使雅典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的希腊城邦。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2. 以表格的形式简述地理大发现时期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至少包括4个)
航海家
|
时间
|
支持国
|
国籍
|
成就
|
迪亚士
|
1487年
|
葡萄牙
|
葡萄牙
|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
哥伦布
|
1492年
|
西班牙
|
意大利
|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发现印第安人
|
达·伽马
|
1497—1498年
|
葡萄牙
|
葡萄牙
|
到达印度,人类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经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
|
麦哲伦
|
1519—1522年
|
西班牙
|
葡萄牙
|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3.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工业。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
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主要措施:采用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代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等。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
主要措施:兴办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企业。代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
(2)军事。
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清政府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实力最强的是北洋海军。旅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竣工,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3)教育。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之后,各地相继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1948年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30年。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维护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成员国间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
对中国的影响: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封锁;有利于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对英国的影响: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试图挑拨中苏关系,分裂社会主义阵营。
[考点] 历史专业知识
2. 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
原因:“二战”结束后,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间的战时合作关系结束,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间的矛盾,苏联认为有必要帮助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以此扩大、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3.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苏联、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不相同。说明:苏联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只是外交上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政治制度。英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跟随美国组成“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就是明证。
4.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内容是教师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子目讲授中展示的史料:
在大生纱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张謇请人绘制的四幅《厂儆图》,画面反映的是办厂初期遇到的窘境,暗指四件事。第一幅《鹤芝变相》,“鹤”“芝”分别指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他们在集资过程中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桂杏空心》,“杏”指官僚买办盛宣怀(号杏荪),“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他们言而无信,拒付资金。第三幅《水草藏毒》,讽刺南通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草”)多方阻挠。第四幅《幼子垂涎》,指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信厚(字小舫)企图趁人之危,巧取豪夺,低价收购大生纱厂产权。
问题:请对教师运用的这则史料进行评价。
(1)教师运用的这则史料,展示的是在大生纱厂办公室里悬挂的四幅画作,形象地指出了张謇办厂初期遇到的三重阻力,即洋行买办、官僚买办、地方官僚的阻挠。这些细节史料能够深刻、形象地再现当时大生纱厂创办过程中的艰难情形,反映当时买办官僚的贪得无厌和反复无常。以小见大,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面对这些阻力,反映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境。
(2)具体、细节的史料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史实,比那些抽象、枯燥的史料更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师运用合适的史料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阐释,可以有效地提高历史阅读理解能力。
(4)教师运用合适的史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通过分析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考点] 历史教学论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某教师在完成“三国鼎立”教学之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曹操》。在学生们完成写作后,教师对其进行批阅并分别给予评价(评语分别为优秀、良好、及格)。教师在课前宣读获得优秀的学生作品并予以表扬,对于有待提高的学生进行鼓励。
问题:5. 材料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了哪一类评价方法?简述其优缺点。
教师运用的评价方法是相对性评价,也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
[考点] 历史教学论
6. 针对上述评价方法的不足,教师可以结合哪种方法一同进行?简述其优缺点。
教师可以采取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方式。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升学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2分)1.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课文摘录: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北京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责贱的差别。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说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历史知识。那么什么是历史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师生共同归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
师:那么,人类是怎样诞生的,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相关导入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顺利导入新学科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一、人类的诞生)
师: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吗?
(学生积极踊跃地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举出许多例子,如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师: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经科学考证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呢?
生1:元谋人。
(教师板书:二、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师: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生2:170万年,发现于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师:请同学们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教师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配合学生的回答)
生3: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师: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教师组织开展竞赛活动,看谁回答得既快又准)
生4: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位置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生活在3万年前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山洞。
师: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教师板书: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播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
师: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师:北京人既然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提示,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和使用人工火)
生: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人工火。
(教师播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山顶洞人的生活同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观看图片,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请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如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看图片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答法、讨论法,带领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北京人和山顶人的存在年代、身体特征和生存状态,知道了那段远去时代的较为详细的情况,掌握了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后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四、课后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北京人的一天生活的小作文。写作要求:内容要尽量符合实际情况,条理清晰、表达清楚,字数不少于600字。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小作文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历史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