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段历史动画“立木为信”。
师:同学们,看完这部短片,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1: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
生2:故事意在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师: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新课导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进行探索、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探究: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及意义。
2.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教材中的《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
3.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4.结合教材中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分析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共同回忆,启发学生发表见解,然后板书,体现发展历程,进一步区分不同时期: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2)石器木棒→青铜器→铁农具、牛耕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推广。
(3)共同得出启示: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师:同学们能否结合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及其产生的作用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展示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尝试画出都江堰防洪灌溉示意图,要求学生自由发言,争取给出最全面的答案)
师:他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还在造福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后人说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教师采取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相关图片,点拨重点,将重要知识点形成下列知识框架:
教师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商鞅变法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然后予以提示补充: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取得秦孝公的支持。由此得到的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我国现在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我们应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国家改革做出贡献。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相关引导下,学生逐渐掌握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主动发言,锻炼相关能力。
三、课堂总结
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形成下面的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相关总结,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后作业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排演历史小短剧“立木为信”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要求:表演内容要依据历史事实,不可过度发挥。
【设计意图】新颖的课后作业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