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须从根本求生死 莫向支流辩浊清
2016年圣诞节时,四川某高校学生身着汉服举牌呼吁“维护中华传统节日”。其实,外来文化的涌入确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正如某篇文章作者所言:“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身着汉服并不等于传承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复兴的过程中,追求形式只是末节,实际践行才是根本。
追求形式未抓重点。不可否认,重视、追求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可以为文化的弘扬、传承带来一定帮助。因为恢复传统文化的历史原貌,可以带来仪式感,增加厚重性,由此吸引青年参与其中。但是,若只重视外在形式,难免导致文化传承华而不实。毕竟,外在形式只是文化精魂的寄托,对外在形式的追求只是抓住了文化传承的细枝末节。以部分高中为传承传统文化设置的“成人礼”为例,学生们或身着汉服祭拜孔子,或宣读祝祷加冠行礼,虽然场面宏大,热闹喧哗,可对学生们来说却更像是一场“集体表演”,无论是孔子的仁恕精神,还是汉服的文化内涵,他们都很难通过这些活动真正体会。因此,追求形式并非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
实际践行触及灵魂。纵观数千年历史,传统文化对国人造成的影响,不只在衣冠服饰上,更在思想精神中。无论是束发戴冠、宽袍大袖,还是剃发垂辫、马蹄箭袖,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影响着众多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触及灵魂,带来思想、行动的改变,才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注重形式,忽视思想内涵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即便能够成功推广,也背离了文化传承的根本用意。要想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还是要将功夫花在根本上,以传统文化中富含的思想文化指引人们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
王阳明认为:“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传统文化若要薪火相传,要分清根本与支流。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追求形式与实际践行的区别,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同时,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