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述题1. 论述东南沿海地区(闽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内涵。
(1)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①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石器多打制,磨制石器很少;打制石器多采集和渔猎工具,反映其经济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很不发达。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制陶业不发达。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磨制石器和陶器才得到相应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中出现了东南沿海颇具特征的有段石锛、有肩石锛、有肩石斧;陶器中产生了轮制的灰、黑陶,以及少量的袋足炊器;民俗方面出现拔牙习俗。这些共同特征,是这一广大地域内各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结果。
(2)贝丘遗址
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遗址,即“贝丘遗址”。台湾、福建等地区,有广阔的海滩,可供石器时代的人们采集软体动物。这些地区的内陆地带的河湖中也有可供采集的软体动物(螺、蚌)。当时的人们将采集来的螺、蚌等软体动物作为食物。人们将食剩的软体动物的介壳丢弃在住所附近,贝壳堆积成丘,故称“贝丘遗址”。贝丘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器和陶器都很少。石器多为打制的尖状器(俗称“蠓蛎啄”),这是一种采集软体动物的工具(挖掘软体动物)。这种工具的较多的发现,说明这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其经济生活是以采集和捕捞为主,农业经济不发达。
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被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有:福建省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台湾的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牛骂头文化、麒麟文化等。
2. 试论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和随葬品的内涵变化。
(1)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演变
①土坑竖穴木椁墓
土坑竖穴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早、中期,中期以后逐渐为横穴砖室墓取代。上卿、郡太守至县令,多使用中型木椁墓,墓圹边长5~10米,单棺或双棺,椁室分割为三四个椁箱,随葬铜、漆礼器以及日用器、俑类等数十件,少数用偶车马。下层官吏、中小地主和少数富裕农民一般使用边长2~5米、两椁箱以下的单棺小型木椁墓,随葬品以鼎、盒、壶等陶器为主。无官的庶民使用单棺土坑墓,随葬少量陶器,葬品或置于壁龛之中。处于社会最下层的贫民用大小仅可容身的土坑为墓室,瓦棺或无棺,无葬品或只有一两件陶罐或铜钱。
在木棺的构造上,西汉棺仍以榫卯拼接,东汉则普遍使用铁钉。
②西汉洞室墓
洞室墓又称土洞墓,战国早期最早在渭河流域出现,中期普及到洛阳一带,秦汉时期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大量流行并延续到以后各代。洞室墓以长方形竖井(有的口大底小)或斜坡为墓道,以设于墓道底部一边的横穴式土洞为墓室,前部一侧或两侧往往设有耳室或小龛,放置随葬物品,是中小型墓中的一个地方类型,在北方地区,它同竖穴土坑墓同时并行,但在关中地区,洞室墓是西汉墓葬的主流形式,在较大规模的洞室墓中也使用木椁,一般为一棺一椁,很少分隔椁箱。西汉早期以木板或土坯封门,中晚期多以条砖封门,并且开始在洞室内做砖券墓室,代替原来的木椁墓。
③空心砖墓
西汉时期,空心砖墓在中原、关中较为普遍,中原地区以河南洛阳、郑州、新郑、密县、巩义、禹州为中心,广见于河南十多个县市,邻近的晋南一带也有发现。空心砖墓继承了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洞室墓的传统,不同的是以竖井为墓道,在横穴内用空心砖砌墓室,早期多平顶单棺空心砖,后期多双棺空心砖合葬墓,顶部为坡顶,前壁有门洞,模仿生人住宅,砖面上印有花纹、图案。洛阳西汉后期个别墓还有彩色壁画,题材有天象、四神、神话人物及历史故事。
④小砖墓
东汉时期小砖墓流行全国,中原、关中地区的空心砖墓消失。西汉中后期小砖墓(砖室墓)首先流行于中原、关中地区,东汉时期遍及全国各地,与竖土坑墓一起成为最常见的墓葬类型。
⑤壁画墓
西汉晚期,随着砖室墓的逐渐普及,壁画墓例也开始多见起来,目前所见壁画墓70座左右,主要为东汉时期,属于西汉晚期的例子也十分有限。在地区分布上,壁画墓只见于长江以北,以河南洛阳最为集中,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安徽等地有零星发现。
河南画像砖墓主要集中于南阳、郑州、洛阳一带。南阳画像砖墓又以新野最为集中,湖北与南阳临近的地区也有发现。这里的画像砖墓以小砖筑墓室,一般为带有斜坡墓道的单室、并列双室或三室墓,画像砖为空心砖和实心大砖,用作墓的门柱和门楣,或镶砌于墓壁之上,墓顶以大型砖搭成两面坡形,时代为西汉中晚期。
(2)随葬品的内涵变化
①概况
战国到西汉,西汉到东汉,人们的丧葬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由于砖、石墓的兴起,墓葬结构日益模仿生人地上住宅的布局形式,同时厚葬成风,稍具规模的墓葬,随葬品种齐全,数量众多,举凡地上生活所用之物,都可见诸地下,既有实用物品,也有模型明器,如各种器皿、食品、衣物、武器、装饰品、书籍、钱币、印章、车船以及仓、灶、畜、禽等各种明器和俑类。
②西汉时期
西汉墓葬中使用漆器的数量增多,青铜器减少,而且也不作为礼器使用,中小型墓中一般不出青铜容器。西汉早期墓同战国晚期的联系较多,随葬品器皿的基本组合为鼎、盒、壶,开始使用仓、灶、井等模型明器。晚期葬品组合一般是鼎、盒、壶、奁、耳杯、勺以及仓、灶、井、猪圈、房屋等,模型明器的数量明显增多,新莽时期开始就基本不用鼎与盒了。
③东汉时期
东汉前期,杯、盘、案、勺等生活用器类的明器极为流行,其他模型明器的种类增多,从中期开始,房屋、楼阁、碓房、猪圈、水田、池塘及各式人俑和鸡、狗动物俑的流行成为东汉墓中葬品的显著特色,楼阁多为3层,也有多至4层、5层者。由于模型名器数量、种类大增,一些贵重、实用的器物如铜器、漆器等减少。
模型明器、动物俑、人俑的流行,增添了东汉墓中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东汉地主庄园经济的繁荣,富贵之家也日益把自己的庄园当作统治堡垒,建筑具有攻击和防御功能,庭院深深,院落四周有角楼供嘹望,有的楼阁上布置持弓待射的武士。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随葬品观念的改革,他们认为,将庄园中的全部动产和具有生产意义的不动产都制成象征性的陶质明器纳入墓中,比那些数量有限的珍贵器物更有意义,它们可以增殖,生生不息。这是葬品方面的一次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