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述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1. 试述“持久收入学说”,并以此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及类型。
(1)持久收入学说
持久收入学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理论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当长时间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种长期平均的预期内得到的收入,一般用过去几年的平均收入来表示。暂时收入是指在短期内得到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获得的奖金),也可能是负值(如被盗等)。弗里德曼认为只有持久收入才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2)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①年老会使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也即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在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会更加严重。
②老年人还将面临长寿风险。一方面,长寿风险的存在将可能使过早死亡的消费者留下大量的非意愿遗产,降低生命期消费效用。美国经济学家科特里科夫等人(Kotlikoff and Spivak)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养老保险计划,个人在没有遗赠动机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将自己全部财富的1/3留给后代。另一方面,即使个人预留有储蓄,但长寿风险的存在也将使非理性的消费者可能面临晚年储蓄不足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风险。
(3)养老保险制度的类型
①德国模式
1889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此后为其他国家效仿。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的联邦养老社会保险也是这种模式。
除少数例外,如瑞典和日本的收入关联的养老社会保险采用的财务制度是积累制度外,其他工业国养老社会保险一般都是德国模式。瑞典和日本的保险制度说明,公共养老金制度在财务上也可以是积累制的。
②加州模式
也就是美国各州公务员退休金计划的模式,这种制度也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在管理上是集中管理,在给付上是按公式计算的DB计划,但与德国模式不同的是,在财务上它是积累制度,它的基金是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州立法确保基金的独立性,基金由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确定基金的投资管理政策,政府实施谨慎性监督,因而有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到2001年6月30日,加州公务员退休制度的5年期年均投资收益为10.6%,10年期年均投资收益为11.4%。优异的投资业绩对加州公务员退休制度的健康运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使制度近些年来大约3/4的收入来自投资所得。
③新加坡模式
即公积金制度。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强制个人账户积累制度,这一制度是新加坡人的主要保障制度,它提供多种保险,养老保险只是其中的功能之一。
在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第一层保障;家庭是第二层保障;社区是第三层保障;最后出面的才是政府,且政府提供的主要是社会救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将此前最高供款为工资的50%(雇主雇员各一半)下调为40%,其中工资的4%进入养老账户,其余部分则进入健康、住房等账户。这种制度是一种既定供款的完全积累制度,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个人的养老金完全来自其个人账户的积累,政府只提供最低收益率保证和税收优惠。个人账户的资产完全属于个人,在其死亡后可以由子女继承,但在退休前只能用于特定目的。不过,在这种制度中,政府把基金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制定了严格的投资政策,由特定的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和投资,大部分资金被投资于国债。
④智利模式
即强制性个人储蓄养老制度,雇员工资应进入个人账户(只有雇员供款),雇员有权自由选择依法建立的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实施严格监管模式。它与新加坡模式的区别在于其个人自主选择投资的分散管理模式。由若干个私营退休金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养老基金管理,这些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相互竞争,在政府的政策框架内通过市场化运作追求养老基金收益的最大化。
⑤混合模式
在所有制上是公共退休金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的混合;在财务上是现收现付制度和积累制度的混合;在责任上是既定给付和既定供款的混合,这些本质的特征决定了它们是混合制度。所不同的是,第五种模式下,个人账户没有真实的积累,是名义账户制度。
2. 试述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新”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
(1)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
①参保对象
参保对象由原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干部、民办教师、复员军人等为主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主体。
②筹资机制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这是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新农保和老农保的一个根本的区别。
③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
确立合理的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确保了农民退休时的养老待遇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新农保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办法,制订了较为科学的筹资基数和筹资标准,农民的基本养老金与参保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挂钩。
④养老基金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在支付结构上分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大账户小统筹的模式,改变了老农保的单一的个人账户的模式。适时为已享受基本养老金的农民适当增发养老金,以及给参保死亡人员家族计发丧葬补助费。
⑤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
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与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一致,区别主要在缴费基数不同,通过调节缴费基数可以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因此,也可以说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通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平台。在实施步骤上,采取逐步过渡的措施,即根据农村各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调节缴费基数的过渡办法,逐步实现并轨。
(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①加强公共财政对新农保的支持力度
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依靠公共财政的支持,省级财政主要是对落后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新农保的财政补贴主要来自于县乡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逐步建立起中央、省、市分级负担机制,确保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②建立起基金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机制
随着制度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基金结余会越来越多,因此对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的建立刻不容缓,具体可通过拓宽运营渠道,加大基金监督力度来进行,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察、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外部监督机制。
③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必须在新农保制度推行初期就要加强与其他制度各个层面的衔接。因此经办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就是大势所趋,通过实现信息平台的衔接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④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积极自愿参保
新农保政策性强、涉及数亿农民。试点中采取引导农民自愿参加而非强制参保,固然有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让农民了解政策,积极自愿投保成为开展新农保试点及今后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采取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听得懂、易理解、好接受的途径和方式,宣传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推进新农保工作健康发展。
⑤完善社会保障机构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由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程序复杂,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当前要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行梳理,整合为一个基层机构负责或主要由一个基层机构负责,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
⑥合理协调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农民工养老保险间的关系
在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新农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转移接续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平等、公平的养老权益,因此应该努力为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