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教育学1-20,心理学21-40。)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1. 一般来说,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______。
2.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所体现的我国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是______。
3. 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①教育经费独立。②______。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4. 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目的的是______。
5.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______的价值。
6. 在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______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只在于能使这种本能得到充分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使人成为符合人本性的真正的人。
7.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______的任务。
8.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______,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9.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_____。
10. 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同,主要存在四种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以及______。
11.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______。
12.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______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13. 综合课程主要有四种形式:相关课程、融合课程、______、核心课程。
14.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______、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
15. 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______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6. 《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体现了教学中的______原则。
17. 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充分______。
18.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______、逐步提高的过程。
19.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__提出了社会学习模式,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简答题(共15分)1. 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 简述教师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3. 在进行德育时,如何更好地运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4.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该如何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4)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心理学部分
六、填空题1. ______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 由于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为______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3. 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______再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
4.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叫作______。
5.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______。
6. ______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 注视一朵黄花,约一分钟,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在白墙上却看到一朵蓝花,这种现象是感觉后像中的______。
8. ______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9. 艾宾浩斯在进行记忆实验的时候,制作了大量的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并用______法来检查识记的效果。
10.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______。
11. “千里眼”“顺风耳”的形象属于想象加工方式中的______。
12. 皮亚杰认为,______是思维的起源,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13. ______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14.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______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15.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______、积极主动性。
16.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这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
17. ______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
18. 知识获得是通过直观和______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9. 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______。
20. 在常用的学习策略中,______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七、简答题(共15分)1.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1)知觉的选择性:把知觉的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的知觉系统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部分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2. 性格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1)态度特征:指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包括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2)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3)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
(4)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3.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问题?
(1)“最近发展区”思想。(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4.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1)成败经验。学习者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
(2)替代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3)言语说服。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4)情绪的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