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教育学1-20,心理学21-40。)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教育学部分
二、填空题1.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这体现了教育的______性。
2.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其中______是核心。
3. 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室是______。
4. 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
5. 在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中,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6.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______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7. 在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______所推崇的理想。
8. 一般来说,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______这四个阶段。
9.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体现了教师的______角色。
10. 教师的______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11. ______是指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12. 总的来说,社会、______和学生(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3. 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______是课程计划的首要和中心问题。
15. ______是古代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16. 发现教学模式是以______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17.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___。
18. 委托学生布置教室、担负某项社会工作等做法属于德育方法中的______。
19.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______。
20. 常用的调查研究方法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______。
心理学部分
六、填空题2. 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是______。
3. 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记忆可分为外显记忆和______。
4. ______是借助于听觉输入的语言材料(语音)建构意义的过程。
5. 教师在讲课时,经常会通过大量的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规律。这反映了思维的______特点。
6. 手舞足蹈、挺胸阔步、捶胸顿足这些表现属于______表情。
7. 在______情绪状态下,常常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8. ______是指某些人看不见视野中的某些刺激,但却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加工。
9. ______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10.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把情绪状态分为______、激情、应激三种。
11. 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
12.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______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
14. 解决“河内塔”问题最有效的启发式策略是______策略。
15. ______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6.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______。
17.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______是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
18. 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强化有三种形式,即直接强化、______和自我强化。
19. ______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0. ______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