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1. 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泊秦淮》)
四、翻译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他们,用严厉的声威震慑他们,人们终究是苟且免罪而不感怀君主的仁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前赤壁赋》中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前赤壁赋》一文紧紧围绕赤壁的风、月和水这三个自然意象所给人带来的感悟和启迪,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1)写月夜泛舟赤壁,饮酒赋诗,沉浸于秋景之中,身心被荡涤得澄净通明,飘飘欲仙的快乐心情油然而生。
(2)凭吊风云人物的成败,慨叹英雄如曹操、草莽如自己都难以永远拥有这一份澄澈、安宁,而悲哀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流露苦闷的心情。
(3)通过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2. 袁宏道《徐文长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徐文长的奇特?
(1)才能奇异,有经世济时之才,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皆能,且有个性。
(2)性情奇怪,为人行事与众不同。
(3)遭际奇特,徐文长虽怀旷世之才,“然数奇,屡试辄蹶”,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3. 简述杜甫诗作的“诗史”性质。
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苦难,充满忧国忧民的感情,素有“诗史”的美誉。
(1)杜甫在诗中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悬殊的贫富差距,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2)杜甫的诗具有忧心时局、关心黎庶的“诗史”特质,诗中所论多切中时弊。
(3)杜甫的诗歌创作多以安史之乱前后的民生百态为对象,在典型环境中对典型人物进行叙写,使诗歌情感在具体事件的铺陈过程中自然流露,体现出浓郁的“诗史”特点。
(4)杜甫在抒发闲情逸趣的题材中,也常融入身世飘零、忧国忧民之情,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征。
4. 简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抒情主人公“我”有何特点。
“我”作为《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具有灵活的象征含义,然而又都与祖国密切相关,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六、阅读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阅读《短歌行》(其一)的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曹操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今”》的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5. 选文后两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文段观点的?
第二段从正面阐述时间的宝贵,并借用哲人耶曼孙的话强调“今”最可贵。第三段极言“今”最易丧失,从反面论述“今”的宝贵。
6. 选文第一段中的“他”和第三段中的“他”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段中的“他”指代“今”。第三段中的“他”则指范围更广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变化的、易逝的。例如“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
阅读《前赤壁赋》一文,回答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其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8. 贯串全文的内在情感线索是什么?
贯串《前赤壁赋》全文的内在情感线索是主客“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9. 作者在文中设立了主、客两个人物进行问答,目的是什么?
《前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七、作文题(本大题50分)1.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康德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菜根谭》里说:“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范文]
唯有奋楫扬帆,唯有迂回向前
康德有言:“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的,目标既定,当笃行不怠,而《菜根谭》主张“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理固宜然,毕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故曰:唯有奋楫扬帆,唯有迂回向前。
奋楫扬帆,笃行不怠,迂回向前,为达远方奠基。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专心去做,坚持不懈,不息不倦,遇到困难不通,亦知“退一步”,曲折迂回,为至远之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孔子在不利情况下,仍然汲汲遑遑匆忙于救世。在当世无法实现理想,于是将其理想寄托于后来人,退而修《春秋》,将微言大义寄托于其中,从而给后世留下拨乱反正的种子。倘若项羽兵败垓下,肯过江东,以退为进寻求新的契机,也许后人就不必感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为了梦想一往无前的冲劲与拼劲不可少,而“退一步”或许就能看到“天堑变通途”。
奋楫扬帆,笃行不怠,迂回向前,促可持续发展。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近代以来,腐朽的清王朝在世界列强面前不堪一击,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无数仁人志士坚持探索救亡图存、振我中华之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一次次跃起,一次次跌倒。直到竖起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旗,成立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当计划经济走不通时,我们转而实行市场经济……我们一直在探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一直在灵活变通,持续前进。
反观有目标而无恒久的坚持、踏实的付出之人,则终生难有可成之事;而能够坚持,却不知变通,至于幽暗昏惑,仍固执向前之人,则消耗内力,如同坚持在沙漠中奔走的溪流,难以至远。
所以,须知进,“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毛泽东同志曾以“永久奋斗”为题发表讲话,号召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须知退,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年幼即双耳失聪的江梦南,退而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星光不问赶路人,荣光属于奋斗者。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未来可期,奋斗以成。我辈青年当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