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2. 某边坡高度为55m,坡面倾角为65°,倾向为NE59°,测得岩体的纵波波速为3500m/s,相应岩块的纵波波速为5000m/s,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
c=45MPa,岩层结构面的倾角为69°,倾向为NE75°,边坡结构面类型与延伸性修正系数为0.7,地下水影响系数为0.5,按《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用计算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确定该边坡岩体的质量等级为下列哪项?______
A B C D
B
[解析]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第4.2节、5.2节。
(1)完整性指数

(2)基本质量指标BQ计算
R
c=45MPa<90K
v+30=90×0.49+30=74.1MPa,取R
c=45MPa
K
v=0.49<0.04R
c+0.4=0.04×45+0.4=2.2,取K
v=0.49
BQ=100+3R
c+250K
v=100+3×45+250×0.49=357.5
(3)BQ修正及岩体质量等级确定
查规范表5.3.2-3。
结构面倾向与边坡面倾向间的夹角为75°-59°=16°,F
1=0.7。
结构面倾角为69°,F
2=1.0。
结构面倾角与边坡坡角之差为69°-65°=4°,F
3=0.2。
K
5=F
1×F
2×F
3=0.7×1.0×0.2=0.14
[BQ]=BQ-100(K
4+λK
5)=357.5-100×(0.5+0.7×0.14)=297.7
查表4.1.1,岩体质量等级为Ⅳ级。
5. 作用于某厂房柱对称轴平面的荷载(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如图所示。F
1=880kN,M
1=50kN·m;F
2=450kN,M
2=120kN·m,忽略柱子自重。该柱子基础拟采用正方形,基底埋深1.5m,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为20kN/m
3,持力层经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为300kPa,地下水位在基底以下。若要求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不出现零应力区,且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则基础边长的最小值接近下列何值?______
A B C D
B
[解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2条。
(1)根据偏心距计算基础尺寸
基础面积不出现零应力区,则

整理的b
3+44.33b-196≥0,解得b≥3.5m。
(2)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取b=3.5m,此时e=b/6

p
kmax=2p
k=2×108.6=217.2kPa≤1.2f
a=1.2×300=360kPa
持力层满足要求。
6. 圆形基础上作用于地面处的竖向力N
k=1200kN,基础直径3m,基础埋深2.5m,地下水位埋深4.5m,基底以下的土层依次为:厚度4m的可塑黏性土、厚度5m的淤泥质黏土。基底以上土层的天然重度为17kN/m
3,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为20kN/m
3。已知可塑黏性土的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为23°,则淤泥质黏土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最接近于下列何值?______
- A.20kPa
- B.39kPa
- C.63kPa
- D.88kPa
A B C D
B
[解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2条、5.2.7条。
(1)基底附加压力计算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自重压力:p
c=2.5×17=42.5kPa
基底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p
0=p
k-p
c=219.9-42.5=177.4kPa
(2)淤泥质黏土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
附加压力扩散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面积:

注:此题别出心裁,考的是圆形基础下卧层验算,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压力扩散角法的原理,即基底附加压力与基础面积的乘积和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与扩散面积的乘积相等。
7. 如下图所示,某边坡其坡角为35°,坡高为6.0m,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坡体为均质黏性土层,重度为20kN/m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60kPa,综合考虑持力层承载力修正系数η
b=0.3、η
d=1.6。坡顶矩形基础底面尺寸为2.5m×2.0m,基础底面外边缘距坡肩水平距离3.5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的荷载情况如下图所示(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按20kN/m
3考虑)。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规定,该矩形基础最小埋深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A B C D
C
[解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4.2条。
(1)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埋深
假设为小偏心:

η
b=0.3,η
d=1.6
f
a=f
ak+η
bγ(b-3)+η
dγ
m(d-0.5)=160+0+1.6×20×(d-0.5)=144+32d
p
k≤f
a,即84+20d≤144+32d,解得d≥-5m。
p
kmax≤1.2f
a,即228+20d≤1.2×(144+32d),解得d≥3.0m。

,满足假设。
(2)根据坡顶建筑物稳定性确定基础埋深

,解得d≥1.93m。
(3)取大值d≥3.0m
8. 某基坑开挖深度3m,平面尺寸为20m×24m,自然地面以下地层为粉质黏土,重度为20kN/m
3,无地下水,粉质黏土层各压力段的回弹模量见下表(M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基坑中心点下7m位置的回弹模量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E0-0.025 | E0.025-0.05 | E0.05-0.1 | E0.1-0.15 | E0.15-0.2 | E0.2-0.3 |
12 | 14 | 20 | 200 | 240 | 300 |
- A.20MPa
- B.200MPa
- C.240MPa
- D.300MPa
A B C D
C
[解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3.10条。
(1)基底下7m处土层的自重应力:10×20=200kPa
(2)基底下7m处土层的附加压力:
基坑底面处的附加压力:p
0=-p
c=-3×20=-60kPa
基底下7m处:z/b=7/10=0.7,l/b=12/10=1.2
查规范附录K.0.1-1:α
i=(0.228+0.207)/2=0.2175

=-4×60×0.2175=-52.2kPa
(3)回弹模量选择
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压力段变化范围:
基底下7m处开挖前的平均自重应力为200kPa。
开挖卸荷以后的压力为-52.2+200=147.8kPa。
取147.8~200kPa压力段,选取对应的回弹模量E
0.15-0.2=240MPa。
9. 某建筑采用灌注桩基础,桩径0.8m,承台底埋深4.0m,地下水位埋深1.5m,拟建场地地层条件见下表,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规定,如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300kN,考虑液化效应时,估算最短桩长与下列哪个选项最为接近?______
地层 | 层底埋深(m) | N/Ncr |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 |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
黏土 | 1.0 | | 30 | |
粉土 | 4.0 | 0.6 | 30 | |
细砂 | 12.0 | 0.8 | 40 | |
中粗砂 | 20.0 | 1.5 | 80 | 1800 |
卵石 | 35.0 | | 150 | 3000 |
A B C D
B
[解析]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3.12条。
(1)液化影响折减系数计算
承台底面上1.5m为液化粉土,承台底面下1.0m为液化细砂,不满足规范条件,液化影响折减系数取0,即不考虑粉土、细砂层摩阻力,中粗砂为不液化土层。
(2)根据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反算桩长
假设桩端位于卵石层中,进入卵石层的桩长为l
i,则
Q
uk=u∑(q
sikl
i+ψ
lq
sikl
j)+q
pkA
p=3.14×0.8×(8×80+150×l
i)+3000×

=376.8l
i+3114.88=2R
a=4600kN
解得l
i=3.94m,则最短桩长为l=20-4+3.94=19.94m。
注:承台底上下非液化土、非软弱土不满足要求时,液化折减系数取0,承台埋深4.0m,桩长应从承台底算起。
10. 某建筑场地地层条件为:地表以下10m内为黏性土,10m以下为深厚均质砂层。场地内进行了三组相同施工工艺试桩,试桩结果见下表。根据试桩结果估算,在其他条件均相同时,直径800mm、长度16m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假定同一土层内,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端阻力标准值不变)______
组别 | 桩径(mm) | 桩长(m) | 桩顶埋深(m) | 试桩数量(根) | 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 |
第一组 | 600 | 15 | 0 | 5 | 2402 |
第二组 | 600 | 20 | 3 | 3 | 3156 |
第三组 | 800 | 20 | 5 | 3 | 4396 |
- A.1790kN
- B.3060kN
- C.3280kN
- D.3590kN
A B C D
A
[解析]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2.2条。
(1)砂层极限侧摩阻力计算
第一组、第二组试桩桩径相同,桩长不同,则第二组试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变化是由5m厚砂层侧阻力引起,根据Q
uk=Q
sk+Q
pk,则
3156=2402+u∑q
sikl
i=2402+3.14×0.6×q
sik×5,解得q
sik=80kPa。
(2)直径800mm、桩长16m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
直径800mm、桩长16m时,与第三组试桩桩径相同,桩长不同,直径800mm、桩长16m的试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变化是由4m厚砂层侧阻力引起,则
Q
uk=4396-u∑q
sikl
i=4396-3.14×0.8×80×4=3592.16kN
(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注:此题不同以往考题,很有新意,考察对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理解与应用,从2018年的命题风格来看,会加大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不再是单纯的套公式解题。
11. 某建筑采用夯实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处理,条形基础及桩平面布置见下图。根据试桩结果,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Pa,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0.9。现设计要求地基处理后复合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00kPa,假定其他参数均不变,若仅调整基础纵向桩间距s值,试算最经济的桩间距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A B C D
C
[解析]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1.5条、7.1.6条。
(1)根据定义计算置换率
截取单元体,单元体内有2根桩。
调整前:

调整后:

(2)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公式反算置换率

(3)

,解得:s=1.21m
13. 某双轴搅拌桩截面积为0.71m
2,桩长10m,桩顶标高在地面下5m,桩机在地面施工,施工工艺为:预搅下沉→提升喷浆→搅拌下沉→提升喷浆→复搅下沉→复搅提升。喷浆时提钻速度0.5m/min,其他情况速度均为1m/min,不考虑其他因素所需时间,单日24h连续施工能完成水泥土搅拌桩最大方量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 A.95m3
- B.110m3
- C.120m3
- D.145m3
A B C D
B
[解析]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3.5条第4、6款。
(1)确定施工工艺所需时间
据规范7.3.5条第4款,停浆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0.5m,各施工工序所需时间见下表。
工 序 | 处理厚度 | 所需时间 |
①预搅下沉 | 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即地面下15m | 15/1=15min |
②提升喷浆 | 边搅拌边提升,应提升至停浆面,即地面下4.5m | (15-4.5)/0.5=21min |
③复搅下沉 | 从地面下4.5m至地面下15m | (15-4.5)/1=10.5min |
④提升喷浆 | 此工序同②工序 | 21min |
⑤复搅下沉 | 此工序同③工序 | 10.5min |
⑥复搅提升 | 从地面下15m提升至地面 | 15/1=15min |
施工工艺所需总时间为15+21+10.5+21+10.5+15=93min。
(2)24h最大方量计算
双轴搅拌桩体积V
1=Al=0.71×10=7.1m
3,施工完成所需时间为93min。
则24h完成的搅拌桩体积为

14. 如图所示,位于不透水地基上重力式挡墙,高6m,墙背垂直光滑,墙后填土水平,墙后地下水位与墙顶面齐平,填土自上而下分别为3m厚细砂和3m厚卵石,细砂饱和重度γ
sat1=19kN/m
3,黏聚力

=0kPa,内摩擦角

=25°,卵石饱和重度γ
sat2=21kN/m
3,黏聚力

=0kPa,内摩擦角

=30°,地震时细砂完全液化,在不考虑地震惯性力和地震沉陷的情况下,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相关要求,计算地震液化时作用在墙背的总水平力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 A.290kN/m
- B.320kN/m
- C.350kN/m
- D.380kN/m
A B C D
B
[解析] (1)细砂层完全液化产生的土压力

(2)卵石层中的水、土压力
卵石层顶面水压力:p
w=19×3=57kPa
卵石层底面水压力:p
w=19×3+10×3=87kPa

卵石层顶面土压力:e
a=0
卵石层底面土压力:e
a=(21-10)×3×

=11kPa
墙高6m,土压力增大系数取1.1,则

(3)作用于墙背的总水平力
E=E
a1+E
w+E
a2=85.5+216.0+18.2=319.7kN/m
注:本题有以下几点应引起注意:
(1)细砂层完全液化时,可将0~3m深度范围内的细砂当作一种重度为19kN/m。的液体,此时卵石层的顶面的土压力强度取0是合适的。
(2)土压力增大系数是对应于土压力本身的,原因是对于重力式挡墙,其位移大小直接影响作用于其上的土压力,故而要乘以增大系数来考虑这一不确定性,而对于水压力和其他类似液体产生的压力不存在不确定性,只和高度有关,与位移无关,故而无需考虑增大系数。
15. 如图所示,某铁路河堤挡土墙,墙背光滑垂直,墙身透水,墙后填料为中砂,墙底为节理很发育的岩石地基。中砂天然和饱和重度分别为γ=19kN/m
3和γ
sat=20kN/m
3。墙底宽B=3m,与地基的摩擦系数为f=0.5。墙高H=6m,墙体重330kN/m,墙面倾角α=15°,土体主动土压力系数K
a=0.32。试问当河水位h=4m时,墙体抗滑安全系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不考虑主动土压力增大系数,不计墙前的被动土压力)______
A B C D
B
[解析] (1)主动土压力计算
水位处主动土压力强度:e
a=γh
1K
a=19×2×0.32=12.16kPa
墙底处主动土压力强度:e
a=(γh
1+γ'h
2)K
a=(19×2+10×4)×0.32=24.96kPa
土压力合力:

(2)抗滑移安全系数
墙前浸水面长度:

墙前水压力:

水平方向分力:P
wx=82.8×sin75°=80kN/m
竖直方向分力:P
wy=82.8×cos75°=21.43kN/m
墙后水压力:

墙底扬压力:u=3×10×4=120kN/m
抗滑移安全系数:

16. 如图所示,某建筑旁有一稳定的岩质山坡,坡面AE的倾角θ=50°。依山建的挡土墙墙高H=5.5m,墙背面AB与填土间的摩擦角10°,倾角α=75°。墙后砂土填料重度20kN/m
3,内摩擦角30°,墙体自重340kN/m。为确保挡墙抗滑安全系数不小于1.3,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在水平填土面上施加的均布荷载q最大值接近下列哪个选项?(墙底AD与地基间的摩擦系数取0.6,无地下水)______
提示:《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部分版本公式(6.2.3-2)有印刷错误,请按下列公式计算:
- A.30kPa
- B.34kPa
- C.38kPa
- D.42kPa
A B C D
A
[解析] 解法一: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第6.2.3条、11.2.3条。
(1)主动土压力合力计算
土压力水平方向分力:E
ax=E
asin(α-δ)=E
asin(75°-10°)=E
asin65°
土压力竖向分力:E
ay=E
acos(α-δ)=E
acos(75°-10°)=E
acos65°

解得:E
a≤220.63kN/m
(2)主动土压力系数反算

,解得K
a≤0.6631
α=75°,β=0°,δ=10°,φ=30°,η=0

解得:K
q≤1.5458
(3)均布荷载反算

解得:q≤30.02kPa
解法二:
根据土力学教材,按滑动面在土体内部计算。
α=90°-75°=15°,β=0°,δ=10°,φ=30°

解得:q≤30.25kPa
注:题目中45°+30°/2=60°>θ=50°,滑裂面可能发生在填土内部沿着60°滑动,也可能发生在岩土体交界处,此时土压力应取二者的大值。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岩体填土的内摩擦角未知,因此只能按滑裂面在土体内部计算。滑裂面在土体内部计算时,按规范11.2.1条规定,对土质边坡,重力式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应乘以增大系数,规范11.2.1条的规定和本题的破坏模式是一样的,因此应乘以增大系数。对于无黏性土,采用土力学教材中的公式,计算效率较高,建议优先选用。
17. 某安全等级为二级的深基坑,开挖深度为8.0m,均质砂土地层,重度γ=19kN/m
3,黏聚力c=0,内摩擦角φ=30°,无地下水影响(如图所示)。拟采用桩—锚杆支护结构,支护桩直径为800mm,锚杆设置深度为地表下2.0m,水平倾斜角为15°,锚固体直径D=150mm,锚杆总长度为18m。已知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规定所做的锚杆承载力抗拔试验得到的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为300kN,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计算该基坑锚杆锚固体与土层的平均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 A.52.2kPa
- B.46.2kPa
- C.39.6kPa
- D.35.4kPa
A B C D
A
[解析]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4.7.2条、4.7.3条、4.7.4条。
(1)非锚固段长度计算
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强度与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强度的等值点:
K
a=tan
2(45°-30°/2)=1/3,K
p=tan
2(45°+30°/2)=3

解得:a
2=1m

(2)锚固段长度计算
l=18-5.84=12.16m
(3)平均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计算
R=πd∑q
skl=3.14×0.15×q
sk×12.16=300
解得:q
sk=52.38kPa
18. 某基坑长96m,宽96m,开挖深度为12m,地面以下2m为人工填土,填土以下为22m厚的中细砂,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为10m/d,砂层以下为黏土层。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6.0m,施工时拟在基坑外周边距基坑边2.0m处布置井深18m的管井降水(全滤管不考虑沉砂管的影响),降水维持期间基坑内地下水力坡度为1/30,管井过滤器半径为0.15m,要求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开挖面以下0.5m。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估算基坑降水至少需要布置多少口降水井?______
A B C D
B
[解析]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第7.3.15条、7.3.16条和附录E.0.1。
(1)潜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
基坑等效半径:

H=2+22-6=18m
h=2+22-(12+0.5)=11.5m

取s
w=10m,则

(2)管井的单井出水能力

(3)降水井数量计算

取n=8。
19. 某土样质量为134.0g,对土样进行蜡封,蜡封后试样的质量为140.0g,蜡封试样沉入水中后的质量为60.0g,已知土样烘干后质量为100g,试样含盐量为3.5%,该土样的最大干密度为1.5g/cm
3,根据《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其溶陷系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注:水的密度取1.0g/cm
3,蜡的密度取0.82g/cm
3,K
G取0.85)______
A B C D
B
[解析]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T 50942—2014)附录D.2.3。
(1)天然密度

(2)干密度

(3)溶陷系数

20. 某季节性弱冻胀土地区建筑采用条形基础,无采暖要求,该地区多年实测资料表明,最大冻深出现时冻土层厚度和地表冻胀量分别为3.2m和120mm,而基底所受永久作用的荷载标准组合值为130kPa,若基底允许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相关要求的基础最小埋深最接近于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A B C D
B
[解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20007—2011)第5.1.7条和附录G。
(1)场地冻结深度
z
d=h'-Δz=3.2-0.12=3.08m
(2)冻土地基基础埋深
条形基础,基底压力130×0.9=117kPa,无采暖,弱冻胀土,查规范附录G.0.2。

d
min=z
0-h
max=3.08-2.305=0.775m
21. 某滑坡体可分为两块,且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如下图所示),每个滑块的重力、滑动面长度和倾角分别为:G
1=600kN/m,L
1=12m,β
1=35°;G
2=800kN/m,L
2=10m,β
2=20°。现假设各滑动面的强度参数一致,其中内摩擦角φ=15°,滑体稳定系数K=1.0,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反分析求得滑动面的黏聚力c最接近下列哪一选项?______
- A.7.2kPa
- B.10.0kPa
- C.12.7kPa
- D.15.5kPa
A B C D
C
[解析]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6.4.3条。
(1)第一条块剩余下滑力计算
G1t=G1sinβ1=600×sin35°=344.15kN/m
G1n=G1cosβ1=600×cos35°=491.49kN/m
剩余下滑力
F1=G1t-G1ntanφ-cL1=344.15-491.49tan15°-c×12=212.46-12c
(2)第二条块剩余下滑力计算_
G2t=G2sinβ2=800×sin20°=273.62kN/m
G2n=G2cosβ2=800×cos20°=751.75kN/m
ψ1=cos(β1-β2)-sin(β1-β2)tanφ=cos(35°-20°)-sin(35°-20°)tan15°=0.897
F2=F1ψ1+G2t-G2ntanφ-cL2
=(212.46-12c)×0.897+273.62-751.75×tan15°-c×10=262.77-20.76c
令F2=0,则c=12.66kPa。
注:题目中的滑动稳定系数相当于滑坡推力安全系数γt。
22. 某黄土试样进行室内双线法压缩试验,一个试样在天然湿度下压缩至200kPa,压力稳定后浸水饱和,另一个试样在浸水饱和状态下加荷至200kPa,试验数据如表所示,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及湿陷程度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P(kPa) | 25 | 50 | 75 | 100 | 150 | 200 | 200浸水 |
hp(mm) | 19.950 | 19.890 | 19.745 | 19.650 | 19.421 | 19.220 | 17.50 |
hwp(mm) | 19.805 | 19.457 | 18.956 | 18.390 | 17.555 | 17.025 | |
- A.psh=42kPa;湿陷性强烈
- B.psh=108kPa;湿陷性强烈
- C.psh=132kPa;湿陷性中等
- D.psh=156kPa;湿陷性轻微
A B C D
A
[解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第4.4.2条、第4.3.5条条文说明。
(1)对双线法结果进行修正

50kPa下:

=h
w1-k(h
w1-h
wp)=19.805-0.829×(19.805-19.457)=19.517
75kPa下:

=19.805-0.829×(19.805-18.956)=19.101
100kPa下:

=19.805-0.829×(19.805-18.390)=18.632
150kPa下:

=19.805-0.829×(19.805-17.555)=17.940
200kPa下:

=19.805-0.829×(19.805-17.025)=17.500
(2)各级压力下的湿陷系数计算
25kPa下:

50kPa下:

(3)湿陷起始压力计算
取δ
s=0.015,进行内插计算

(4)湿陷程度判别
据规范4.4.2条,δ
s=0.086>0.07,为湿陷性强烈。
23.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序号 | 名称 | 层底埋深 (m) | 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 (m) | 标贯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 (击) | 黏粒含量 |
① | 粉砂 | 5.0 | 3.0 | 5 | 5 |
4.5 | 6 | 5 |
② | 粉质黏土 | 10.0 | 7.0 | 8 | 20 |
9.0 | 9 | 20 |
③ | 饱和粉土 | 15.0 | 12.0 | 9 | 8 |
13.0 | 8 | 8 |
④ | 粉质黏土 | 20.0 | 18.0 | 9 | 25 |
⑤ | 饱和细砂 | 25.0 | 22.0 | 13 | 5 |
24.0 | 12 | 5 |
A B C D
A
[解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3.3~4.3.5条。
地下水位埋深6m,判别深度20m,初判3层可能液化,对3层进行复判。
(1)临界锤击数计算
地震分组第一组,β=0.80;加速度0.20g,N
0=12

12m处:N
cr=12×0.8×[ln(0.6×12+1.5)-0.1×6]×

=9.2>9,液化
13m处:N
cr=10×0.8×[ln(0.6×13+1.5)-0.1×6]×

=9.6>8,液化
(2)液化指数计算(见表)
贯入点深度(m) | 代表土层厚度di(m) | 中点深度ds(m) | 影响权函数Wi |
12 | (12+13)/2-10=2.5 | 12+2.5/2=11.25 | 2/3×(20-11.25)=5.83 |
13 | 15-(12+13)/2=2.5 | 15-2.5/2=13.75 | 2/3×(20-13.75)=4.17 |

判别为轻微液化。
24.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不利地段,场地类别Ⅲ类,验算罕遇地震作用,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物A和B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7s,阻尼比均为0.05,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问建筑物A的地震影响系数α
A与建筑物B的地震影响系数α
B之比α
A/α
B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______
A B C D
B
[解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2010)(2016年版)第5.1.4条、5.1.5条。
(1)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分组第一组,查规范表5.1.4-2,场地特征周期T
g=0.45s,罕遇地震,T
g=0.45+0.05=0.50s。
(2)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T
A=0.3s,位于直线段,α
A=η
2α
max=α
max T
B=0.70s,位于曲线下降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