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1.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原因如下:
(1)魏晋时期
①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②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2)南北朝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实行“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爆发,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2.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但自魏晋以来,南方经济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2)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的战乱与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南方经济经历了三次重大飞跃: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大开发。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再起,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南迁的历程,特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北方人民举族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②隋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史称“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经济也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愈加明显。
③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中原战乱再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的高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南方经济也随之出现了第三次飞跃,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的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终于完成。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同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 举例简要评述唐朝和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及其影响。
(1)唐朝党争
①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李党领袖李德裕和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以门荫入仕。而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等,多由进士登第,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在对待藩镇的态度上,两派各执一词。李党世代公卿,支持唐廷抑制强藩,因为节度使强大影响到他们的利益;牛党大多来自地方州郡,与藩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害相关,主张姑息处之,希望朝廷承认割据事实。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上,双方态度也相去甚远。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利害,两党已无明显的政见不同。如当时朝堂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
②影响: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2)明朝党争
①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与唐相似,如明后期朝中的齐党、楚党、浙党只是争权夺利且勾结阉党。另一方面是东林党争。东林党的领袖人物是顾宪成。他为人耿直,主张罢黜奸佞之徒,起用正直之人。他因推举正直人士为阁臣,被神宗降职问罪,后废籍为民。他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等人的支持下修葺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与其弟、进士顾允成以及或罢官、或归省的左都御史高攀龙、南京吏部主事安希范、南京礼部郎中刘元珍、南京工部主事叶茂才、御史钱一本、国子助教薛敷教合称“东林八君子”,形成东林学派。他们切磋学问,教授弟子,抨击时政,身在书院,心怀天下,得到大部分士大夫的支持,被称为“东林党”。天启初年,东林党人陆续被起用,东林党人和正直官员地位上升。那些不被容于清流的官员,投靠魏忠贤,形成“阉党”。东林党人坚持斗争,许多东林党人受到“阉党”的迫害。东林党是明朝后期出现的以中下级官员、中下地主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的政治集团。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四十多年。
②影响:
a.东林党争极大地影响着统治阶级的大政方针,各个党派之间互有胜负,使得明朝的政策经常性的变化,导致百姓生活动荡。
b.东林党争表现在官场之上就是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斗争中往往只根据是否是自己党派内的人而定罪,所以造成了不少的冤狱。
4. 简述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及其历史作用。
(1)周初“封邦建国”的大体情况: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
b.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封舜后裔于陈,封禹后裔于杞。这类封国比较小,是周借以表明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
c.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封姜太公于齐即属于这一类。
②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并有保护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节诸侯国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而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以表示服从王室,诸侯国要派遣军队戍守都城或随天子出征;诸侯定期朝聘,到王廷述职;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如修筑城邑、宫室等。
b.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除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再次分封,一般是封地内的中心地区由诸侯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因此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封臣,而相对于下级封臣就是封君,处于“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
(2)周初“封邦建国”的历史作用:
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
①周处于中国国家的早期形态,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的主要纽带,将宗室姻亲作为分封的主体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也可以与宗法制相互支撑,起到巩固周统治的作用。
②通过分封制,周王室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用以藩屏天子,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形成了周统治的基本骨架,奠定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并辅之以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④分封制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利于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
⑤分封制是国家形态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其维系纽带主要是依靠血缘宗亲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上的疏远,必然削弱分封制的存在基础。
⑥分封制下的国家并非一个真正统一的政治经济整体,而是蕴涵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地方诸侯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是造成分裂的重要隐患。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