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史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未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晔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者矣。使后代之主循而弗革,即流风至今,亦何不可,而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跃驰之士。
——《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
材料二:
及汉祖杖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阔,绪余四毫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雠,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其成俗矣。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问题:对东汉的党锢之祸进行评价。
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而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的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两次。
(1)东汉末年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对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此外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肯定。
(2)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广大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因此,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党人遭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基本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
(3)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象特别严重。党人陈藩、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剪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
(4)党锢之祸以宦官把士大夫一党几乎诛杀干净而结束,伤害了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戎车三百两(即辆),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尚书·牧誓》
材料二: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材料三: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周礼》
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上公之礼,执恒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
——《周礼》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以宾礼亲邦国……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绝祭,八曰缭祭,九曰共祭。
——《周礼》
问题:2. 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
①这是一篇周武王伐商的战前动员令,交代了周武王灭商之前的充分准备:既联络了方国,又有自己强大的军队等。
②说明了灭商的理由,揭露了商纣王的罪状:
a.听信妇言。
b.不重视礼仪祭祀。
c.不任用贵戚旧臣,重用小人。
d.暴虐百姓,实行恶政。
3.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三,说明周朝兴衰历程及历史贡献。
周朝兴衰历程:
①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周经过几代人的经营,终于变得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之子周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一战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②周武王在灭商的第二年就死了,其子继位,是为成王,由叔父周公旦辅政,采取许多措施巩固政权,此后周朝不断扩张。周厉王时,周朝开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明智的措施改善统治,出现“宣王中兴”。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荒淫无道,公元前771年被杀,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即位,迁都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之后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的历史贡献:
①礼乐制度。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有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
③分封制。为了巩固政权,周初大封诸侯,实行分封制。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⑤井田制。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的是井田制度,它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在周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因将土地划成“井”字,故名。国家将土地按“井”字划作九区,分给农民耕作,一般每一方块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转让、买卖,这叫作“田里不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