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二、填空题1. 儒家经典之一的《______》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家思想,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2.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______,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4. 考试从时间上可分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______。
5. ______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6. 昆体良的著作《______》,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
7.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______。
8. 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师均由______充任,并且垄断和影响世俗学校的教师。
9. ______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10. ______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最终的归属。
四、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作简要分析。本大题7分)1. 教育的文化功能中,文化交流是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种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播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和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3分)1. 张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老师,对所带班级有充分了解,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一天,他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说:“春天到了,请同学们利用周末走向大自然仔细观察并完成一篇记录和描写春天的作文。”紧接着,张老师根据全班学生的能力分别提出了要求,他对程度低的学生说:“请你们在感受春天的同时,用手机如实拍下春天的景象、录下百鸟的声音。”对程度中等的学生说:“请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对程度较高的学生说:“请你们引用或借鉴中外名言诗句描写美丽的春天。”
张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谈谈教师贯彻上述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案例中的张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观感受,要通过再现直观情境,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运用语言直观。案例中,张老师为了让学生完成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直接观察,这贯彻了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既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案例中,张老师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