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学生往县里跑,县里学生往市里跑。有人说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也有人说应该取消农村小学,减轻财政负担。对此,你怎么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然而,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却成为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对此,我们应该大力扶持农村教育,积极改善农村教育现状,而不能“一取了之”。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一方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质师资,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当前,许多农村小学面临着环境差、师资少、生源流失严重的窘境,村级小学并入县里已经成为不少农村地区的“常态”。因此,有人认为应取消农村小学,减轻财政负担。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却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这会加重他们上学难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其失学;还会使得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我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将农村学校“一取了之”,而应该积极探索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促进教育公平,具体可以这样做: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第二,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促进城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第三,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助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2. 有人说:“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指的是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指的是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环境所诱惑。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慎微、慎欲,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慎微可以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质变都是从“一点点”的量变开始的。比如,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接受群众的小恩小惠并不影响大局,殊不知,这样的“微腐败”已经腐蚀了其从政的根基。
慎欲可以坚守本心。当前,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一些领导干部若经受不住诱惑,在金钱和名利面前迷失自我,违背自己的初心,做一些有违党章党纪的事,长此以往,就会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面对诱惑,我们心志要坚定,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一方面,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律意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3. 你是村里的扶贫干部,村民刘某向你反映,他家年均收入就比王某高一元,但王某是贫困户他却不是。请问你会如何向刘某解释?
作为村里的扶贫干部,对待扶贫工作一定要最大化做到公平公正,把扶贫资源用到最需要得到帮扶的村民身上。将国家的政策落实好,切实保障村里村民的利益。面对题中的情境,我会这样做:
我会向刘某作出解释,告诉他贫困户的认定标准不仅仅有年均收入,还有其他参考指标,如住房情况、劳动力数量、老人情况及家里上学孩子的数量等。虽然王某的年均收入和刘某相差无几,但是王某家里的劳动力只有他一人,并且他们家老人身体不好,上学孩子多,开销比较大。因此,王某家更符合贫困户的标准,希望刘某理解。作出解释后,我还会鼓励刘某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谁比谁更穷上面,而是要多向已经脱贫致富的村民看齐,扶贫也只是为大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脱贫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自身努力。
另外,我会向刘某说明,如果他生活中确实存在困难,请他向我们提交相应材料,我们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材料的审核、处理等工作,竭尽所能为他提供相应的帮扶,并再次鼓励刘某配合村干部一起积极努力实现脱贫。